服侍與合一

——殘障人士的牧養工作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16/11/2016

孩子有「缺陷」,父母當然不好過。聖經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但當教會遇上有殘障的肢體,家人處於徬徨無助之際,不少教會方發現原來自己缺乏與他們同行的經驗。

因著人手、資源及經驗的缺乏,一般中小型教會牧養殘障人士是困難的,儘管教牧同工盡心關懷有需要的家庭,但教會其他弟兄姊妹有意無意間的說話、眼神及態度,都可能對他們造成傷害。我們出於好意的安慰,希望他們平平安安地回去,但卻有機會適得其反,令他們憂憂愁愁地離去。

微細行動 結伴同行

周家成牧師事奉於基督教靈實協會福音事工部社區福音事工組,有20年服侍智障人士、殘障人士及精神病康復者的經驗。對於出現殘障小朋友的家庭,他明白為人父母者的憂慮,但要心存盼望,依靠神的恩典來克服各種障礙。他表示教會的結伴同行對有需要的家庭是重要的,簡單如一同到醫院覆診,已能給有關家庭極大的支持及安慰。

香港社會有不少為各種有需要群體提供服務的機構及教會,周牧師建議教會善用這些社區資源,幫助有需要的家庭尋找生活上及屬靈上的支援。論到牧養方面,周牧師認同這對一般中小型教會來說是困難的,現時本港有教會已發展殘障人士的福音事工,他認為轉介有需要的家庭往更能牧養他們的教會,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張開眼睛 關懷弱勢

弱勢群體因著各種的限制,而被排除於主流社會上。弟兄姊妹對他們感到陌生,缺乏了解,甚至會出現各種偏見及歧視。溝通是消除偏見的好方法,周牧師期望教會可以嘗試踏前一步,藉著探訪達至溝通,擴展弟兄姊妹的視野及胸襟,慢慢培養關懷弱勢群體的心。他以某教會的事工作例子,那教會善用教會節期,轉化為愛心關懷行為。教會在節期前先呼籲弟兄姊妹親自購置小禮物,製作成「Peace box」,在節期時外出探訪,將「Peace box」送給弱勢群體。活動除了是一個福音工作,向教會外的弱勢群體實踐愛心,更重要是藉此讓弟兄姊妹增加對弱勢群體的認識、關懷及接納。

周牧師表示,不少教會最初也是由探訪開始,一步一步發展出教會的無障礙敬拜事工,讓教會成為一所服侍弱勢群體的教會,更視有殘障人士為教會的一份子,弟兄姊妹在服侍的過程中亦同樣得著祝福。

我們雖眾 仍屬一體

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鼓勵教會傷健共融,作出「屬所有人、為所有人的教會」(A Church of All and for All)的宣告。教會需要締造空間讓殘疾人士融入,消除因殘疾(disabilty)而引起的殘障(handicap),使殘疾人士與教會結連,就等同參與耶穌醫治的服侍。一日教會缺少了殘疾人士貢獻的恩賜,教會一日都未能成為基督整全的身體。[1]

論到「殘障」,其實是指未能達至人們所定下「正常」的標準,而這標準往往從效益角度出發,以判斷人是否有「用」。人非完美,每人都有其限制,只是今日我們所謂「正常」的人比較能符合現時社會的效益標準。但神看人並不是從效益角度出發,人的價值不在其「用」,因為神看每個人都有無可取代的價值。[2]

今天教會要開拓殘疾人士的福音工作,但不要只停留在服侍及照顧殘疾人士的層面,彷彿殘疾人士一無用處,未能對教會有任何貢獻,將他們從教會肢體中獨立抽離出來。「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不但如此,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林前十二21-22)我們不應視殘疾人士為我們施捨憐憫的對象,他們本身就是教會肢體中的一份子,與我們一同結連於基督。他們不是教會的負累,反而是教會的禮物,讓我們能打開我們的眼睛,叫我們見到另一種看事物的視界。[3]

約翰福音記載了一個耶穌醫治瞎子的故事,門徒問耶穌那生來是瞎眼的,是那瞎子還是他的父母犯了罪呢?耶穌卻指出這不是因為人犯罪而做成,而是為了在那瞎子身上彰顯出上帝的作為,隨即施行神蹟讓瞎子得看見。今天神蹟罕見,上帝仍能藉著我們彰顯出衪的作為。當社會將殘疾人士分別出來,視他們為另類,是等待社會幫助的群體時,教會能否打破這觀念呢?願眾教會一同努力學習,消除因殘疾而引起的殘障,接納他們與我們的不同,視他們為我們,都是教會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共同構成基督整全的身體。

 

 

 

[1] 關韻韶,〈尋找隱藏的智慧〉,《無障礙敬拜 — 照顧智障人士的靈性需要 》(香港:基督教靈實協會 ,2009),頁 166-167。

[2] 余達心,〈殘障與心靈的提昇〉,《無障礙敬拜 — 照顧智障人士的靈性需要 》(香港:基督教靈實協會 ,2009),頁 131-132。

[3] 關韻韶,〈尋找隱藏的智慧〉,《無障礙敬拜 — 照顧智障人士的靈性需要 》(香港:基督教靈實協會 ,2009),頁 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