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必然完善嗎?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6/11/2016

假如這個世界再也沒有身體殘缺、沒有智障、沒有衰老,是否表示這個世界已經達至完美了?當然不是,隨著基因科技愈來愈發達,身體健康只是最低標準,人們所追求的只會愈來愈高,希望力求完美,排斥及改造所有不完善之處。基本上,人類力求進步,只要科技許可,製造出高智商、高能力、「高顏值」的人類應該沒有問題,為甚麼還會有人提出反對呢?

2007年,Michael J. Sandel(邁可˙桑德爾)撰寫了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Ethics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一書,中文版《反對完美──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於2013年面世。當中,桑德爾以不同論點去反對人們對完美的追求。桑德爾不是反對一切基因科技,至少他贊同基因療法,他只是認為「當有人不把基因療法用在治療疾病,而是超越健康的範疇,將它拿來增進體能和認知能力,把自己提升到標準之上,則道德上的難題也隨之而生。」

以基因技術製造「完美」人類會引來甚麼道德難題?桑德爾認為基因改良威脅了人類的尊嚴,他亦具體地描述基因技術如何削弱人性。例如,人類會從欽佩那些因努力而獲得卓越成績的運動員轉移到新技術或藥商身上。不過更大的危險在於人類不再需要對天賦和能力懷有感激之情,反而出現一種過度改造及征服自然的慾望,愈來愈想只想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渴望。

桑德爾多次強調生命的本質是個恩賜,面對於過度熱衷栽培孩子的父母,桑德爾的評論是「我們這個時代常見的強力介入孩子生活各個層面的父母,他們看不到人生的意義是個恩賜,他們是急於掌控和統治而焦慮過度的代表,這和優生學近似到令人不安。」按照父母對優秀的標準來追求一個孩子有錯嗎?桑德爾引用了一個真實個案,值得讀者反思:一對失聰的女同性戀伴侶,她們以失聰為傲,期待一個失聰的孩子「分享聾人團體美妙的一面」,因此她們找到了一個家族裡五代都有聾人的精子捐贈者,成功地「製造」了一個失聰的孩子,也成功地引起公憤。為甚麼人會憤怒呢?是耳聾本身?是人類用了基因科技去挑選孩子?還是,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製造一個孩子?

很多父母都希望把他們心目中認為最好的東西給予孩子,然而,這對孩子是否真的最好?當基因科技似乎為人類帶來好處的同時,是否亦奪去人類某些美善的情操?完美——必然完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