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開天索價 談判落地還錢
常常有在內地購物經驗的朋友,叮囑筆者在內地購物務必要講價,若標價十元的貨物,最後能以大約四、五元的價錢買下來就算不錯;有運氣時更可以兩、三元購買。不過,朋友也強調,如果對方堅持將售價維持在八、九元的,則先要扮作愛理不理,最後寧願不買,也不要令人以為香港人是易騙的。
據筆者後來了解,那些標價十元的東西,有時來價只是幾毫至一元,標價十元是預計了買家講價的,好使他們覺得自己很精明地省了錢。但選舉畢竟不同購物,你想買,不等於對方一定想賣。
普選特首的爭議現在恍如進入談判的階段,不少政黨與內地官員有正式和非正式的會面。不同的傳媒因着接近不同的消息人士,各自放風,雖然未見政改大方向,但從不同的「風」不難看出,這次談判未必只是官式活動,或者可以認真影響最終決定。
可是,現在整個討論的風氣似乎沒有妥協的餘地,亦沒有底線。沒有妥協的餘地指的是無論任何情況,也必須要這樣那樣,例如不少泛民主派成員堅持公民提名,或者所謂國際標準;另一邊廂即強調必須根據基本法、愛國愛港等等。
這些彷彿都是他們不能超過的底線,但當細看不同的中間派方案,不難發現那些大聲說出「一定要點點點」的堅持,不是開天索價,就是一些可以隨意搬龍門的理念,也是變相開天索價。假若政改真的因為這些所謂的不能超越的底線,最終原地踏步,就只能說明他們從沒有想過要妥協。
既然雙方開天索價,理應有很大的議價空間。進入討論階段後,他們就要有心理準備,預備以後未必每次都可以成功索價,甚至賺得比所想的多,結果只能堅持不隨便妥協。但更重要的是:有沒有人問過香港人,究竟大家的底線是甚麼?假如沒有所謂國際標準的真普選,是否就等於要佔中,之後原地踏步?還是大家真的應該要「落地還錢」?真正的談判高手不是要一拍兩散,而是要尋求雙贏。香港缺乏的正是不僅會叫口號,更是懂得及敢於談判的政治人才。
《成報》 15/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