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夢想背後的價值觀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1/07/2013

早前,有好幾個全城關注的「賣夢」新聞。先有九A狀元不做會計師改行做巴士司機;又有「毒男阿源」之稱的男子阿源稱找到真愛,並計劃結婚;再有科大學生放棄本科做地盤紮鐵工人。
 
不少人問:追求夢想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九A狀元從來不愛自己的工作,而他就是天生巴士迷,難得有機會追夢,為何反對?可是反對者大聲說他浪費社會資源,讀了大學還去做巴士司機。而「毒男」阿源經過幾年努力終於找到女友,又被人批評是叛徒。至於大學生做紮鐵工人,每天準時開工收工,時薪合理,又被評為「走精面、爭窮人飯碗」。
 
傳媒愛採訪怪事,特別是與社會價值觀大為不同的事,這可是常態,所以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我們看這些新聞的時候,有時最重要的不是新聞內容,而是報道背後的價值觀是否仍然在傳統社會的價值框架之中。
 
舉例說,那位九A狀元做巴士司機,整件事是有「部署」的;而狀元亦坦言或有一天會不做司機重操故業。如此,社會傳統上對工作的價值觀根本絲毫沒有改變。事實上,他只是將工作假期 (working holiday) 的概念放在做巴士司機身上罷了。反而我們會問「夢想」這個概念是否被扭曲為一種可得到暫時滿足的生活狀態。
 
傳媒炒作這類以「夢想成真」為主題的新聞,往往為的是取悅讀者的眼球。那些新聞未必真的很重要,但傳媒往往會灌輸很多價值觀在當中,例如成功的定義;甚麼是夢想成真;我們該怎樣看待、規劃生命等等。這些故事的獨特性往往就是其在表面上與我們平時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而且又有我們所嚮往的東西,否則也不會被廣泛報道。
 
不過,我們不要被這些新聞的華麗外表所影響。我們要問的仍是一些簡單的問題:作為基督徒,我們在作甚麼?而甚麼是成功?為我們下定義的應該不是報章,也不是我們身邊的人。基督徒選擇的,是將生命交給主的路。如此,我們的「成功」就不一定為世人所認同。這也是基督信徒群體最重要的特質,不能隨意任由社會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