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歸邊 中立不再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5/11/2012

2012立法會選舉雖已曲終人散,但透過這次選舉,卻可以看出本港傳媒的水準。今次選舉議題可說非常單一,主要是圍繞國民教育,但各政黨也沒有放軟手腳,不單互相攻撃,到最後甚至演變成泛民打泛民,建制殺建制的埋身肉搏場面。另一方面,香港傳媒在報道這些政治新聞時,亦似乎愈來愈歸邊,要不是非常極端的宣傳機器、不斷抬高自己陣營的候選人和抹黑敵陣的候選人,便是企圖完全淡化事件,把相關的報道減到最低。在這樣的情況下,巿民如欲了解所有立法會候選人的政綱、對社會議題的看法,相信就要多翻幾張報紙,才有機會看到一幅相對完整的圖畫。

本社早前就報章如何報道立法會選舉新聞,作了一個簡單的統計。我們以香港17份流通量較大的中文報章作為藍本,並分析在9月7日至9月11日選舉前後,各報章港聞版的選舉新聞標題,[1]但當中並不包括社評。
 
在選舉前及選舉當日,即9月7日至9月9日,我們按標題所表達的訊息分為三類:

1.中立及資訊性,例如是介紹選舉制度、選舉資訊等,又或者是沒有明顯立場,各陣營都有討論的平衡報道;

2.傾向泛民,即標題內容是會帶來抬高泛民或者抹黑建制的效果;

3.傾向建制,與「傾向泛民」相反,即標題內容會帶來抬高建制派或者抹黑泛民的效果。(見表一)
 
表一:9月7日至9月9日各大報章選舉新聞標題立場分析

報章 中立及資訊性 傾向泛民 傾向建制
東方 7 0 9
蘋果 32 36 0
太陽 10 0 2
明報 34 5 0
新報 7 0 0
星島 10 1 1
成報 12 3 8
大公 9 0 22
文匯 30 0 24
商報 6 0 10
信報 14 0 2
經濟 6 1 1
AM730 3 0 0
頭條 1 0 0
晴報 2 0 0
都市 3 0 0
爽報 2 0 0
總數 188 46 79

 
我們不難發現,香港的報章整體分為三大類:親建制、親泛民、政治冷感;同時報章的新聞角度,甚至用詞都極其類似。

「告急」專頁  形同文宣

我們可以看到,大部份報章都以中立的角度來處理選情,特別在選舉前一兩天,東方報業集團的兩份報章自動過冷河,突然抽起大部份拉票、勢危的報道,只全面講述投票選舉的方法、過程,政府的準備工作等等,幾乎隻字不提各候選人最後兩天的選舉工作,與其他報章相比,可謂非常「官方」。
 
兩份立場極鮮明的報章《文匯報》和《蘋果日報》就同樣用「勢危」、「告急」等詞語,前者為建制派,後者則為泛民設計了兩大版的「告急」頁,形同競選文宣一樣。如此設計,除了被吹捧的候選人外,其餘全部人也淪為末段的名單排名中。我們質疑巿民是否有足夠的資訊,去了解各候選人的立場,並作出理性的決定。
 
同時,不少傳媒亦會用「內訌」、「陰招」等詞語,攻撃敵對的候選人。《蘋果日報》多質疑建制配票的道德性,《文匯報》則指泛民內訌鬼打鬼。今次選舉另一個有趣的重點,就是泛民的確有「鬼打鬼」的情況,但報章取態各異,部份報章會如實報道,有些報章索性隻字不提,有些則以政治八卦方式處理。

口號為主  政綱欠奉

就選舉結果報道,我們將之分為七類(見圖二)。首先是泛民、建制的報道,當中再細分為正面、中立、負面三類;另外,我們也把屬於中立資料的,歸納成一類。我們發現大部份報章的報道內容都是中立和客觀的,但當然有個別傾向的情況。例如《蘋果日報》非常明顯的親泛民,一眾所謂的「左報」,例如《文匯報》、《大公報》、《成報》和《商報》就明顯偏向建制。
 
如果單就標題數目,《蘋果日報》最多,版數亦多,不過因為該報以圖像為主,所以整體字數未必最多,但此報比一般報紙相對比較偏向泛民,選後多正面報道泛民,負面報道建制派新聞。同樣內容豐富的幾份傳統「左報」,立場剛剛相反。至於一眾大眾化報紙,大多持平報道,在大是大非面前,未見有所偏頗。
 
表二(i):9月10日至9月11日各大報章選舉新聞標題立場分析
 
                                                                             

    9月10日至9月11日
泛民 正面 53
中立 99
負面 60
建制 正面 119
中立 92
負面 67
中立資料   213
總數   703

 
表二(ii):9月10日至9月11日各大報章選舉新聞標題立場分析
 

 

  

  

  

  

  

  

  

  

  

  

  

  

  

  

  

  

  

  

 

  

  

  

  

  

  

  

  

  

  

  

  

  

  

  

  

  

  

 

  

  

  

  

  

  

  

  

  

  

  

  

  

  

  

  

  

  

 

  

  

  

  

  

  

  

  

  

  

  

  

  

  

  

  

  

  

 

  

  

  

  

  

  

  

  

  

  

  

  

  

  

  

  

  

  

 

  

  

  

  

  

  

  

  

  

  

  

  

  

  

  

  

  

  

 

  

  

  

  

  

  

  

  

  

  

  

  

  

  

  

  

  

  

 

  

  

  

  

  

  

  

  

  

  

  

  

  

  

  

  

  

  

 

  

  

  

  

  

  

  

  

  

  

  

  

  

  

  

  

  

  

                 

    東方 蘋果 太陽 明報 新報

大公 文匯


A
M




泛民 正面 2 12 3 3 1 2 4 0 0 0 2 2 2 3 2 3 12
  中立 4 16 1 6 5 10 9 5 5 0 6 8 6 6 1 4 7
  負面 3 5 4 4 2 3 4 11 8 1 0 4 0 5 2 2 2
建制 正面 5 1 1 7 3 3 13 32 22 13 2 1 4 2 3 4 3
  中立 4 11 5 7 5 8 4 4 5 7 5 7 5 3 1 2 9
  負面 3 22 2 5 2 4 2 0 0 0 4 3 2 1 1 1 15
中立資料   25 26 25 11 15 23 0 11 9 2 7 13 11 9 6 5 15
總數   46 93 41 43 33 53 36 63 49 23 26 38 30 29 16 21 63

 
綜合整個立法會選舉後期的報道,可以看到幾個特別的重點:
 
1. 當報章有傾向時,內容會不顧一切地「砌」︰在選舉後期,報章的立場明顯,而且完全離開「報道」的實事求事原則,甚至設計文宣。這在一眾告急勢危的報道中可以看到,任何該報支持的候選人,如在民調中未能穩勝,自然告急,即或穩勝,又會說民調有誤,或者說千萬別信民調自行配票,否則還是會輸等等。
 
這種胡亂告急的情況,與選舉方式有關,亦與候選人競選策略有關,但傳媒作為把關人,究竟是整體向巿民報道選情,還是選擇純粹報道某一黨派的候選人勢危的訊息,此乃關鍵。候選人如須告急,開記者會、派單張、賣廣告,自可撥入競選經費,但報章「自發」為候選人告急,並用新聞報道的手法表達,是否合乎傳媒報道手法,值得深究。
 
2. 部份報章曲線造勢:部份報章雖然在報道上沒有一面倒的做挺或倒的動作,但在篇幅的大小、角度的側重上亦有所不同。有報章在一個簡單的選舉形勢分析圖中做「手腳」,用一些比較古怪的圖片來做頭像,企圖用圖片影響讀者對選舉人的印象,例如有報章將謝偉俊穿小背心的頭像以「資料圖片」的方式展示,而其他候選人則用正經的西裝頭像,來突顯部份候選人,有時則用漫畫或者政治八卦版以搞笑的方法抨撃部份候選人,顯然在選舉期間放棄了一貫的新聞持平原則。我們對此做法亦有保留。
 
3. 整個選舉後期的報道,重點完全放在棄保、配票、告急等所謂「選情」中:不少人質疑在香港的政治制度下,立法會選舉基本上沒有「政綱」,只有立場的宣示,因為政策制定是政府的職責,議員多是監察的角色,於是所謂的政綱,更多是空喊的口號。是故不論傳媒、候選人,向社會表達的,不是對政敵攻擊的競選策略,就是口號式政綱,未能造為社會產生豐富的政策討論。
 
更可惜的是,由於往往是立場式的空洞口號,造就的就只有身份的角力,例如:反赤化、保和諧、理性政治、沒有抗爭哪有改變……等等,如此選舉工程客觀效果是令社會歸邊歸類。部份傳媒為了避免淪為政治打手,甚至在稿件中有意無意地抽起這些政治口號,是故最終選民只看到選情,卻看不到社會政策。
 
4. 部份為保護候選人的公平制度,在文字傳媒中發揮不出果效︰就選舉新聞,選舉事務處有規定,要求文字媒體在報道某一候選人時,要同時將該區所有候選人的名字刊登,以示公平。但傳媒在執行時,候選人的名字聊備一格,放在末段,在香港的比例代表制選舉制度下,候選人名字往往成為選舉報道的陪襯,完全不能達到平衝報道的目標。我們認為如果選管會希望傳媒公平報道選舉消息,似乎要有新的方法,否則現時的傾側情況,難以避免。
 
5. 免費報章做選舉報道比較有彈性︰當中《爽報》和《頭條》在選舉結果完成時推出「號外」,翌日新聞就更加側重處理各黨的回應,以及政治分析。事實上,大部份收費報章在選舉翌日已經討論選舉後各黨形勢,以及對政府施政的影響。正如不少學者所言,政治新聞漸漸重視記者和編輯的觀點,變成「主場新聞」,部份更赤裸裸的表達自己意見,甚至連學者的意見也不用引述。
 
 
參考文章:
《特首選舉報章報道:總結與檢討》,《傳媒透視》,2012年04月號,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120413_76_122855.html
 


[1]鑑於不同技術原因,我們未能取得《新晚報》作為樣本,也欠缺9月7日的《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