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種票
22/12/2011
區議會選舉塵埃落定,但「種票」事件卻成為餘波,或多或少打擊了市民對選舉的信心,以及選舉事務處的公信力。在傳媒的監察,加上市民的有力指控下,廉政公署已拘捕多名涉嫌「種票」人士。事件既然已進入司法程序,筆者也不擬探討此事對選舉結果有多大影響,或疑似幕後黑手的身分。
民主的政治體制,符合絕大部分人的價值觀,是文明社會的發展方向。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港英政府推出《代議政制綠皮書》,喚醒香港人對參與推舉人民喉舌的訴求,認清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姑且不提當中的任何陰謀論,這舉措的確將港人的政治眼界大大擴闊。為提升市民對議會選舉的認識和投入程度,政府花費巨大資源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教育,終於令登記選民人數突破三百五十萬,投票率更節節上升,令香港人頭上彷彿戴上了模範公民的光環。
想不到,這個光環原來像玻璃一樣脆弱。回顧過去,選舉事務處一直致力於鼓勵市民登記成為選民,但她有否付出相應的資源,去核實登記人士的資料呢?一連串「種票」疑雲,就似在這問號後面,畫上了感嘆號。
選舉的公平性,比投票率重要得多。如果政府從開始起,便著緊於選民資料的真偽,嚴厲執法,抽出不誠實的選民,相信可以給香港人有力的示範和警惕,令有意「種票」的人打消念頭。
利用「教育」來使人自我規範,固然是管治社會最根本的方法,但「人」畢竟是善忘的動物,當中更有些不安守本份的。只有不斷提醒和管束,才可保障社會的安寧。
管教孩子亦是一樣,需要不時叮囑,有時更要囉唆一點,甚至透過賞罰和制訂規則,來確保他們循規蹈矩。如長期鬆懈,疏於管教,一旦形成習慣,便會變成脫韁野馬,要花很大精力才可以把他們納回正軌。
最後,藉此普天同慶的聖誕佳節,筆者祝願各位讀者聖誕快樂、新年蒙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