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並Web

沈雅詩、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資源管理)|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18/01/2011

在網絡的新世代,新媒體往往被視為洪水猛獸,但事實上,Web2.0同樣提供了一個可供分享生命、快速回應年青人需要的平台。不少青年工作者、團體、家長,就覷準時機,採取主動出擊的政策,一於「你Web我又Web」,用新媒體牧養年青人。

STORY1 既做資訊提供者,亦做傳閱者

一直關心年青人成長發展的《突破書誌Breakazine!》總編輯梁柏堅,除了穩守傳統的出版媒體之外,亦喜歡透過facebook、blog等新媒體來發揮影響力。遊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梁柏堅說,新媒體讓他更容易接觸到年青人。「出版刊物,你未必知道讀者在哪裡,要接收他們的回應亦不容易;但在網絡世界,讀者群是很近的,他們就圍繞在你身邊,而且是互動的,你沒有藉口不去聆聽他們的聲音。」

梁柏堅指出,傳統的傳播模式比較單向,訊息資源主要集中在編採部門,但新媒體正正為這方面帶來衝擊,因此傳媒工作者須要作出調適。「在網絡的年代,大家也同時掌握資源,權力已不再單單集中在記者、編輯手中,所以傳媒工作者要戒掉『筆在我手』這種高高在上的心態,而硬銷價值觀的做法,更加是不合時宜。」

遵守網上禮儀

梁柏堅以他個人的blog、facebook為例,他只會透過生活體驗與年青人分享對事物的看法。很多時,他甚至會以拋磚引玉的方式,以開放式的問題,引發年青人來參與討論。但他強調,網上有網上的禮儀,無論是成年人或年青人都要學習遵守。「最重要是謙卑,我相信太多的指指點點,對溝通是沒有幫助的;在討論的過程中,也要留意自己的措辭,挑釁式的言論只會引來互相反抗。」

為了把社會上有意義的事情,推動成為年青人關注的項目,梁柏堅既熱衷做資訊發放者,也樂於做傳閱者。例如早前有不少報章報道一名市民因為不滿地產霸權操縱港人的衣食住行,遂決定以個人力量起革命,拒用大地產商提供的服務。原來這則新聞,當初是梁柏堅「經手」在網上傳閱開去的,結果輾轉被報刊記者接收到,最終更成功見報。
「我相信要在新媒體推動一種社會運動,必須恆常地做,並要建立起信任的基礎;因著年青的下一代,我樂於在網上恆常分享,多作鼓勵、多提醒。」

 

STORY2 facebook + YouTube, 雙劍合璧

活躍於大專院校的燊火青年網絡(U-Fire Networks),是一個善於使用新媒體資源的團體。他們經常製作大大小小的印刷品和短片,再透過新媒體平台如facebook、YouTube等把消息發放,藉以宣揚他們的信念和活動。

去年,他們為配合在萬聖節期間展開的「愛.不怕」行動(No Fear in Love),便製作了一系列名為「Thanks Tag Dance」的跳舞短片,同時邀請了不同的年青人參與拍攝工作,希望透過舞蹈傳遞「感恩價值」。

在去年的10月底,燊火青年網絡再在網絡中呼籲港九新界不同大專院校的年青人走到街上跳「快閃」(即網上相約,定時定點聚集,做某些事然後離開)舞,結果反應空前踴躍,行動並獲得主流報章及電視媒體的注意。及後,「Thanks Tag Dance」亦推廣到不同的大專院校、教會、機構、甚至是神學院的年青人,透過拍下不同人的跳舞片段,再放上YouTube,來宣揚向別人感恩的重要。

主動發佈消息

網絡短片令更多人可以把自己的多媒體創作與人分享,可是,當人人都能分享自己的創作時,資料便很容易被淹沒。主流傳媒可以透過「博出位」、譁眾取寵的手法,吸引一般網絡使用者注意,惟在這情況下,很容易令到一些非主流的訊息沉底。就正如要把萬聖節的驚嚇文化扭轉成為感恩文化,在一般的情況下,網絡的「資訊海」可以輕易地「消化了」這些消息。

新媒體的其中一個重要性,就是令等待人發掘(即等待讀者刻意於YouTube尋找)的資訊,透過平台,如facebook等,主動放到你的朋友,和你朋友的朋友的面前,讓每個人自己選擇看與不看,而非不知道有甚麼可看。再加上新媒體的「多對多」特性,消息散播的量度是以幾何級數計算的,速度極快。因此,新媒體勢將成為一個向青年人傳遞價值的「必爭」平台。

STORY3 新舊媒體互補長短

資深傳媒人、現兼任大專導師的黃秀蓮(Gloria)認為,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不一定是互相抗衡的,相反,兩者皆有不同的優點和局限,正好互補長短。而Gloria便一直巧妙地運用這兩種媒體,跟女兒溝通之餘,又同時牧養眾多的年青人。

三年前,Gloria的女兒13歲,正值反叛的青春期,小妮子一方面對世界充滿好奇,但另一方面,她卻不願意乖乖坐下來聆聽父母的教誨,Gloria唯有設法開闢其他溝通渠道。雖則當時女兒已擁有facebook的帳戶,但幾經思量,Gloria決定捨易取難,棄facebook,改用書信形式來跟女兒溝通。

「最主要是考慮到女兒在facebook有300多名朋友,我跟她的對話,是否適合公開給所有人看?在『眾目睽睽』之下,我跟她的溝通又可以有多深入、多坦誠呢?加上女兒未必喜歡我介入她的facebook世界,所以我沒有選擇使用這個新媒體。」Gloria說。

網絡牧養年青人

Gloria寫給女兒的信,大都以結交朋友、人際關係為主題,過去一年,更圍繞著女兒最關注的戀愛話題。書信這個傳統媒體雖然予人「老土」的感覺,但Gloria認為,它可以盛載深、廣、闊的訊息。

她解釋︰「文字可以用來闡述一些比較抽象、深奧的概念,而書信也是很實在的,可以儲存起來,若干年後都可以拿出來重溫。女兒對於這些信,也不感到抗拒。」

基於Gloria相信,很多青少年也像她的女兒般,在成長階段不時會感到迷茫和疑惑,所以年多前,得女兒的同意,Gloria開始挑選一些既不牽涉私隱,又包含價值觀的書信,定期上載到基督徒網絡媒體「可圈可點」,及轉載至facebook社交網站,從而牧養更多年青人。

今趟之所以選擇網絡媒體,Gloria表示,是因為考慮到年青人較少接觸印刷媒體,若想把訊息成功傳遞,就必須使用他們熟悉的新媒體。「從網站負責人口中得知,我的書信有不少人瀏覽,而我任教的一位大專學生更告訴我,這些書信,令她對戀愛、人生觀有很多的反省。如此好的反應,是我始料未及的,但卻感受到新媒體的影響力。」

關注範疇: 
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