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車可鑑,舊錯再犯?

陸君樂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5/11/2005

自九月初起,衛生署在政府新聞處支援下推動「要有一套」計劃,藉此宣傳安全性行為。廣告強調:「正確及持續使用安全套,可大大減少感染愛滋病病毒及其他性病的風險。」政府希望藉此行動減少愛滋病及其他性病的感染,其用心是值得稱許的。但單單集中在鼓勵使用安全套的安全性教育其實成效多高呢?短片中的口號又有沒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呢?筆者希望在這裡與讀者探討這些問題。

「大大」vs.「95 - 98%」

先論廣告主打口號:「正確及持續使用安全套,可大大減少感染愛滋病病毒及其他性病的風險。」礙於時間所限,短片當然不能詳細教導怎樣「正確及持續使用安全套」,這是可理解。但下半部的「大大減少感染‧‧‧風險」卻值得花些時間討論。
 
不論目的是避孕或預防性病,一般推動安全性行為的運動的主角都是安全套,但原來一般調查有關安全套的成功比率都是95-98%(中國性學會,2004;秦鋒,2004)。從統計角度看,98%是挺高的比率。但反過來看,95-98%的成功率亦即是說失敗的可能性遊走在2%至5%之間。這對性伴侶不穩定的人士來說,實在不足以讓其安心「尋樂」去也。
 
但「大大」一詞而非實質數據則予人一種可信靠的感覺,這種說法令人對安全套的功效較不容易產生質疑。若以「正確及持續使用安全套,可減低感染愛滋病病毒及其他性病的風險至98%」為口號,觀眾定必希望知道餘下的2%去了那裡,但用「大大」代「98%」則不會有「少少」的「2%」出現。
 
為了鼓勵更多人使用安全套,短片採取這手法是無可厚非,但卻可能降低大眾對愛滋病及性病的警覺性。例如有研究指愛滋病病毒有機會可穿過男用安全套(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00:80),亦有一些性病是可以在陰莖範圍以外傳染,如梅毒、「椰菜花」、疹、陰虱等,這亦是安全套防不勝防的(Alford, 2005;衛生署,2002;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1998:151,156,157)。
 
若上一段無誤,雖然正確使用安全套能減低感染性病及愛滋病的機會,但若要絕對預防因性接觸感染性病及愛滋病,最佳的方法其實是了解性病的傳染途徑、維持單一固定的性伴侶、使用安全套、及不要與「個人交往史」不清楚的人發生性行為(晏涵文,2004:111)。但為甚麼除了「使用安全套」以外,其他方法並沒有在安全性行為宣傳短片內出現過呢?

現在推行的真可稱之為安全性教育?

其實「可大大減少感染愛滋病病毒及其他性病的風險」又怎止於「正確及持續使用安全套」一法?近代最有代表性的成功對抗性病擴散運動可算是東非的烏干達,且看那裡能夠給予我們甚麼啟發:
 
在非洲每十三秒便有一人因愛滋病離世,每九秒便有一宗新感染個案。當地不少國家因這問題已頭痛多年,考慮各種方案,希望控制性病蔓延,卻仍苦無良策,但烏干達自十五年前開始推廣「ABC」性病預防教育卻取得成功。在這套教育概念裡,A代表Abstinence  (節慾);B代表Be Faithful  (對伴侶忠心);C代表Condom use  (使用安全套)。這三個英文字母的次序亦反映出這三個指導在整個預防性病計劃裡的輕重,首要是鼓勵人民「婚前A」和「婚後B」,最後,特別是針對性生活不穩定的群體,如軍人或妓女,才採取C方案。
整個運動並沒有教導人民不要使用安全套,但卻強調行為選擇的輕重次序。說到底,性病不會無中生有,只要兩個本身沒有性病的男女向對方忠貞一生,把性維持在婚姻關係內,而這現象在社會普及,性病便會被控制下來。現在烏干達愛滋病感染率從九十年代初的30%下跌至6%(Sheikh, 2005),而1991年全國有21%孕婦感染,現已降至6%。還有值得注意之處是烏干達是非洲眾國中使用安全套比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有些國家當局完全不關注愛滋病或性病擴散問題,所以沒有宣傳及鼓勵使用安全套,故此使用率亦很低),但仍取得這成果,可見A和B的影響力(Stammers, 2003)。
 
那麼集中在推動「使用安全套就是安全性行為」多年的歐美國家又如何呢?英國倫敦聖佐治醫院醫學院的Dr Stammers就這問題作出回應:「安全套不足以扭轉使英國年青人陷於當中的性傳染病浪潮」及建議英國從烏干達的ABC計劃和美國近年推動的節慾計劃汲取經驗(2003)。加拿大亞爾伯特大學婦科及婦產科的Dr S J Genuis認為需要對現在的性病預防策略進行重新分析,一向被大力推動的「Barrier Protection - 阻隔保護法」,亦即是使用安全套,不能夠達到預期目標。反之ABC策略因為較全面而成功,官方應該予以考慮(2005)。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生化及分子遺傳系教授Dr T Broker及美國國際家庭健康主席兼前美國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預防性病/HIV組主席的Dr W Cates亦坦言:「教導避免性行為(abstinence)乃預防性病傳播關鍵」(Irvine, 2004)。

保守前衛?

其實把性保留在婚姻之內不一定是食古不化的思想,相反,在這個性風氣隨便如食飯行街的時代,這反而應被視為前衛的生活習慣。儘管現在性開放風氣已成了社會的主流文化,並不代表鼓勵將性生活保留在婚姻內的提議沒有意義。情況就像中國在2004年雅典奧運前沒有男選手奪過田徑金牌,難道就從此放棄嗎?官方過早認定社會大眾沒有自控能力,把一切性關係和性行為模式(如肛交或濫交)的價值中立化(或「無價值化」),集中在「使用安全套= 安全性行為」而把其他「安全措施」方案(例如教導忠於一個伴侶)擱在一旁,最後只會產生以偏蓋全,掛一漏萬的情況。歐美走了這條路線多年,到近十年終於發現需要改變策略,採取更全面的安全性行為教育(如美國的Abstinence Plus Programme)。既已有前車可鑑,香港為甚麼還是要走一遍人家走過的錯路呢?
 
 
參考資料
中國性學會(2004) 避孕方法及效果一覽,北京:中國性學會(http://www.chsa.org.cn/htdocs/ltxxlr.asp?ID=5427)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2003) 性要怎樣教?,台北:女書文化事業。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00) 男女生100個SEX Q&A,香港:天地圖書。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1998) 「性」教有方- 青少年性教育教學手冊,香港:明窗出版社。
晏涵文(2004) 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秦鋒(2004) "安全套不安全 感染風險有15%",都市快報,杭州:都市快報,5月20日。
生署(2002)生署男士健康網站http://www.hkmenshealth.com/text/b5/healthline/sexdisease.asp
Alford,S(2005)Condom Effectiveness, Washington, DC: Advocates for Youth, September Issue,www.advocatesforyouth.org/publications/factsheet/fscondom.htm
Genuis, SJ and Genuis, SK(2005) "Primary prevention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applying the ABC strategy" in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London: St. George'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Issue 81: 299-301.
Irvine, M (2004) "Condom label changes spark debate" in USA Today, Washington, DC: USA Today, April 2.
Sheikh, F (2005) "Is Uganda giving up key weapon in AIDS fight?" in Anniston Star, London: The Institute for War & Peace Reporting,http://www.annistonstar.com/opinion/2005/as-insight-1016-0-5j14o2349.htm
Stammers, TG (2003) "Abstinence under fire" in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London: St. George'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Issue 79:   36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