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是選舉的關鍵少數
燭光網絡 62期 (p.12)
選舉不應只看目前
立法會選舉是替社會檢查身體的好機會,究竟市民大眾最關心的是甚麼?選舉就好像一面內窺鏡,將不少人的內在世界呈現出來,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每逢臨近選舉,民主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都是一些政黨和選民用來識別「民主派」與「非民主派」的重要標籤,其實民主作為一個口號,基本上已沒有那個政黨敢公然反對,問題只是步伐的快慢,以及選舉的模式。
另一方面,市民大眾最關心的一般都是一些很現實的問題,特別是個人的權利,以及能否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上獲益,而在近期通脹問題日益惡化,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如何令社會資源能公平分配?以及如何在社會政策上體現公義?更是各大政黨和候選人不能忽視的課題。
而最容易為選民和候選人忽略的,往往是一些重要但沒有逼切性,有關倫理和社會風氣的問題,例如賭博、色情資訊、家庭凝聚力、以及同性婚姻等等。倘若沒有一些即時要討論的法例,如賭波合法化、性傾向歧視條例和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等等,加上沒有團體和選民提出,恐怕一般都不會受政黨和候選人關注,難以放入其政綱之中。
教會作為一個不應只著眼於目前和表面的群體,應該更能表達對一些超越價值的關注,當社會大眾都忽略倫理和家庭價值;忽略建立一個公民社會應有的公民素質;以及缺乏心靈空間的時候,教會實在責無旁貸推動大家去關心這些價值。
信徒群體是關鍵的少數
每逢選舉的時候,不少團體(好像環保、保育、維護海港、以及同性戀團體等等)都會向候選人表達不同的訴求,包括發出問卷要求候選人表態;召開記者會公佈各候選人的立場;甚至呼籲選民應該投那些人一票等。同樣,教會團體亦可向市民大眾(當然包括基督徒)推銷一些重要的價值和理念,包括在選舉的時候留意一些候選人就我們關注的價值觀的取態;發信要求所屬選區或功能組別的候選人將一些重要議題列入政綱;甚或以問卷調查他們對一些法例的意見,然後整理有關資料,公諸全港市民和教會會友,讓大家在投票時參考。
近年不少教會除了鼓勵弟兄姊妹盡公民責任投票之外,也有提供一些參考資料,不過,弟兄姊妹對出席一些候選人的論壇,向候選人提問的意欲仍然十分之低,因為選舉結果對很多教會和弟兄姊妹來說都不是切身的「屬靈」問題,也有不少妄自菲薄,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影響結果。其實,按現時地區直選的選舉模式,每個選區最後的一兩個席位,往往只需幾個百份點的票數便可當選,而今次不少政黨都分拆名單,形成每區都有不少背景相近的候選人互相競爭,自己人打自己人,只要些微票數都會影響結果。因此,一些關鍵的少數(如信徒群體)是有機會左右每區最後一兩個席位的結果,大家千萬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請仔細閱讀眾候選人的政綱和過往對一些我們關注的問題(例如應否將賭NBA籃球賽或同性婚姻合法化等)的取態,從一些理念相近的候選人中(例如同樣關注民主和民生),選出一些同樣重視家庭和倫理價值的人。
教會要審慎中立,信徒要積極參與
當然,在處理社會及政治事務時,教會不宜與任何政黨結盟,在選舉期間亦不宜以教會的名義推薦候選人,因為政治本來就是妥協的藝術,在處理政治問題時,往往考慮實效多於理念,有時甚至會將原則放在一旁。但教會在持守信仰立場時,很多時都是不願(亦不能)妥協的,教會不應為了爭取一些政策或法例上的實施而以原則作交換,而一些政黨和政客十分善變,若將教會的聲譽押在他們身上,絕非教會之福。教會的主要角色應在推動關心,提供資訊,讓弟兄姊妹能明辨是非,真正要走在前線的應是弟兄姊妹本身。
面對選舉,弟兄姊妹可以參與的空間十分廣闊,由親身參選、積極助選、當選舉義工、評論和分析、以至單單去投票都是有意義的,但所有這些行動都應該建基於「認識」,包括我們對信仰的基本立場;一些社會和政治事務背後的精神和影響;選區範圍內的政黨和候選人的往績和真正立場。若因為一些政黨或政客太過狡猾而令我們上當,投了錯誤一票,我們唯有透過在他們在任期間加以批評,以及下次不再投他們一票來補救。若果是因為我們連基本的功課也沒有做好而幫錯人、投錯票,我們實愧對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