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面面觀
燭光網絡 44期 (p.2)
「情慾與性」是今日社會拓展得最快的市場,由美國的《色慾都市》到本土《窈窕淑女》到少女雜誌贈送避孕套作招徠,到等地鐵時避無可避的「豐胸、美白、瘦身、燒脂」廣告轟炸,到有如雨後春筍般的性教育媒體、課程、教材等出現,社會大眾是時候需要好好反思性教育的目的和現況了。因此明光社走訪了三個異象不同,但都有推行性教育的機構,談談香港性教育狀況,希望藉此能夠給予讀者一個多向度的性教育瀏覽。
專訪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總幹事 何文康 及「愛與生命」教育輔導員 鄭靜文(Sherman)
性教育包含的元素
Sherman之前在衛生署也是負責主領講座,但她覺得那裡的工作較為價值中立,而公教婚姻輔導會則有清晰的立場。她認為性教育並不是單單關乎性行為,再擴闊一些是與其他人的關係和與自己的關係。因為性不只是在生理的層面,心理和感情亦會牽涉在當中,所以要教導年青人怎樣和他人相處,怎樣與自己的身體相處,和處理自己的行為,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何文康認為﹕「從廣義一些的角度來看,性涉及到不同的層面,牽涉到靈性、人際關係、文化、心理、人的思考與思想這些方面。因為人格與人性有這麼多方面,我們會整全點,從一個全人的角度去看這個教育,所以將其命名為『愛與生命教育』。
其實人際關係與友誼亦是性教育的一部分,因為無論是同性之間或異性之間,都要與其他人相處。就算是男性與男性之間談話,也是一種同性之間的交往。我們就是從這個角度去看性教育,而它亦離不開愛與生命。所以所有年齡的人都在當中,亦牽涉到不同的層次,而生理亦是其中一個層次,每個層次皆緊扣著。」
性教育的開始
性教育應該是從胎教開始 - 當嬰孩還是在胎裡時,母親的心情和態度,認不認為這份生命是一份禮物,接不接納,已是向嬰孩表達她的愛意。性教育亦要配合小孩的心智發展,所以父母是性教育最重要的老師,因為他們最清楚子女的獨特性和發展﹔相反老師在課堂中面對三、四十名學生就著一個題目去講,但每個學生的發展階段也不同,對父母男女的角色理解亦不同,所以從小就從父母處學習(愛與被愛及角色扮演)是十分重要的。
何文康希望不會引起誤會,並不是說從小便要把所有性知識教授給小孩,不同階段的孩童的需要都不一樣。舉例一個六歲的小孩並不需要知道性交是甚麼,但有些資料顯示,有性教育是要讓小孩知道性交是甚麼一回事。不過六歲卻需要知道自己的身體有甚麼部分,怎樣保護自己,不要讓人看自己的私處等等,應該強調的是因年齡施教。他十分同意性教育最重要的是從家庭開始。
香港性教育的方向
Sherman覺得學校的空間較細,可能是因為學校主張成功的教育是著眼於成績,而性教育或品德教育一年卻只有數堂,整個中學生涯就只有十多小時,從整個人生來看,實在少到不得了,這方面的投資實在是較少,而這亦是性教育工作的困難,很難與學生建立起關係。
從一個宏觀的角度看,何文康認為現階段香港的性教育題材主要是基於唯物主義,就是把人看成物質,沒有一個超越的角度,把性看成動物性的一部分,就像呼吸吃渴一樣,將性簡化成只是一個需要﹔第二是主觀主義,亦是個人主義,這主義並不一定否定價值這東西,但認為性是純粹個人的決定或選取,而客觀或普遍的情況並不重要,只要是兩個成年人同意便沒有問題﹔第三便是享樂或感觀主義,就是把享樂和感觀絕對化,快樂至上。何文康強調不是否定性的歡愉性,亦肯定性是其中一個快樂的泉源,但性亦涉及人的尊嚴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若只追求快樂而破壞尊嚴和人際關係,這種快樂並不恰當。
Sherman指出這三種思想亦十分影響現在的學生。有次在一間中學主講有關同性戀的講座,有學生在完結後上前問她為甚麼教會要摒棄這群人,說這群人犯錯,只要他們沒有傷害其他人,我們便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這情況反映出在學生心中,只要感覺上沒有不對便可以去做,只要一談到尊重其他價值或道德便毋須理會。
何文康覺得教統局雖然已有一套性教育指引,當中有些觀點與公教婚姻輔導會不一樣,但政府卻沒有強制所有推行性教育的機構跟隨,現階段仍容許他們或教會學校有一定的自由度,這都算是件難能可貴的事。
性教育不能旁卸﹗
何文康認為有必要讓父母重拾教導子女的信心,擺脫「專家話」這心態,因為性教育是不能繞過父母,而教師或教牧只是在後面支援。其實在孩子面前,父母二人的相處和婚姻的喜怒哀樂就已經是性的教育。例如在家裡,父親經常對母親吵吵鬧鬧,毫不尊重,孩子就會覺得女性的地位是卑微的,是男性的附屬品,而日後他就會帶著這種態度去與異性相處,以差不多的態度與妻子生活。
兒女會從日常家庭生活中觀察得到父母之間的關係,日後在他們家庭裡再「展現」出來。很多家長經常覺得自己讀書不多,難以向兒女講解性,其實性教育並不須要讀很多書,最基本就是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婚姻,而對兒女最佳的禮物就是給他們展示出一段美好婚姻的模樣,而美好婚姻亦包括了性教育。
專訪家庭基建教育及出版總監 徐惠儀
性教育包含的元素
家庭基建主要接觸的對象是家長,成立之初的目標就是建立家庭和推行親子教育的工作,但同時亦有接觸一些小朋友。「異象的來源最主要是自己也是一個媽媽,亦有十數年青少年工作經驗。在接觸青少年的過程中發現其實不少青少年的問題都是源自家庭的問題,但因為自身經驗亦明白到做家長是不容易。而這一代的家長更不容易做,因為現在通常都是『一個起兩個止』(小朋友),覺得既矜貴又戰兢,都不知如何去教導。而從青少年的問題反映出家庭的問題,所以發現家庭的基礎建造其實是十分緊要﹔另一方面發現其實家長是十分需要支援的,所以便開始了這個事工。」
德育、性教育、家庭教育
性教育是家庭基建眾多講座裡的其中一個類別,但徐惠儀認為性教育的範圍其實是很闊的,有時候無需打正旗號說「這是性教育」,有時可能討論到家長如何教孩子或建立他們的價值觀時,也會提到性教育,提到性的價值觀念,而德育和性教育其實十分相似。又或者在如何與子女建立關係的課程裡亦會涉及有關愛情等題目,例如「怎樣處理兒女的愛情」,當中亦會牽涉到性教育。
從狹義來看,性教育涉及較多生理的知識和處理情慾問題等等,但從廣義的角度看,性教育是在說一個人的成長歷程,包括身體的成長、在成長期間所建立的人際關係、處理價值問題、怎樣看婚姻家庭、怎樣與異性相處、認識與認同性別角色等等,這些全都包含在性教育內。
徐惠儀同意在家庭裡愈早開始性教育愈好,因為性其實是從一個人出世便已相隨。例如是男是女,這是生理的問題。但性教育亦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在小孩出生時,父母就已經跟他建立關係,甚至乎未出生便已跟胎兒建立關係。所以在家中愈早開始性教育愈好,可讓他從小就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和認識自己。而在不同的階段亦應該教授合宜的題目,其實在嬰孩階段已可教導他們認識自己身體,亦可開始教導有關需要或慾望的問題,例如口渴,雖然這未必是性的慾望,但都是一種需要,嬰孩便可從中更了解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需要。
性教育最重要的元素
當問到性教育最重要的兩個元素時,徐惠儀認為是「尊重和尊嚴」及「人與人之間的界線」。但現在,由香港去到整個世界的性教育普遍都是「安全性教育」,以防治少女懷孕、性病、愛滋病為目標。其實這是無可厚非,但站在信仰立場來看,傳遞價值觀是十分重要,性教育並不是價值相對或中立的。但家計會是以安全性行為作標準,所以他們便以預防疾病的方法去推行性教育。性知識是一定需要的,但性的價值觀則更加緊要。因為從廣義的角度去詮釋性教育,人的尊嚴和人際關係都是包括在當中,而這兩個因素亦牽涉到價值觀念,所以價值觀是應該包含在性教育之內的。
徐惠儀表示這樣的性教育並不會產生很大的「問題」,但安全性教育會令家長憂慮,不希望兒女參加這些課程,因為這反映出一個很自由的取向。當青少年懂得避孕或墮胎等性知識,他們會覺得並不需要負上責任,可以很自由地進行性行為,但從父母的角度出發,這會是一個憂慮。所以家長同時是性教育工作者,並不是要對抗主流,而是希望平衡這情況。集中在「安全」的主流性教育並沒有錯,但卻有缺乏,徐惠儀希望平衡和補足這現況。
責無旁貸
很多香港的父母其中一樣不合格的地方是沒有向兒女傳遞一個價值觀和進行性教育,但其實年輕人是希望有人告訴他們甚麼是對或錯。徐惠儀覺得華人父母實在需要努力去打破這禁忌,嘗試去和子女談性。真實例子就是在剛剛完結的香港書展,有些父母拿著徐惠儀的《知情識性》上前問:「可不可以只是買給他們(兒女),讓他們自己去讀﹖自己則不用『伴讀』﹖」另外亦有一些少年人在書攤前問父母可不可以買,反映出他們對性的好奇,但父母則希望「置身事外」。
這其實看得出家長的兩種心態﹕一,兒女年紀太小,未有需要與他們談性﹔二,與青春期的兒女談性則尷尬,因為父母一想到性教育時,往往都是想到性行為,跟著就不懂得表達。但一到兒女拍拖時又擔心,而很多家長子女間的衝突來源其實就是從那裡來。但其實拍拖是兒女和其他人相處的其中一種關係,若果家長能夠這樣想的話便不會那麼緊張了。
最後,徐惠儀女士發覺一個有關家庭教育的可喜現象,就是近年父親參加課程的人數有上升趨勢,從數年前只有十分一的男性參加者到近期十分三,希望來年情況繼續增長﹗
專訪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 (TEENAIDS) 總監 程翠雲
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的工作很強調「參與社區」和以藝術手法去傳遞信息,總監程翠雲認為這是他們與其他機構最不同之處。另外亦因為自己有一定的知名度,不少年輕人都認得她,所以很願意向她發問一些平時不願意或不敢向家長和老師提出的性問題,所以「沒有人發問」從來都不是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的問題。
在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事工剛剛開展的時候,最大的困難是大部分學校的校長都說他們的學生沒有性方面的問題,拒絕中心提供的服務。數年之後是學校願意讓程翠雲主講性教育,但又要限制著她的「言論自由」,害怕她講一些「太激」的話題,甚至「搶咪」的事件亦發生過。但在近五年,大部分講座都是由校方發出邀請,甚至一年超過一百間次,而最近亦多了教會的邀請,但是這段從被拒到「供不應求」的過程其實已有十個年頭,反映出社會一些屬於較保守的陣地,如教會和學校,對性教育這課題的需要在轉變。但程翠雲亦笑著說邀請多了的原因是因為現在的邀請者已對她有心理準備,知道她是較「另類」的性教育工作者,雖然她未必會跟隨邀請者的全盤要求,但對方亦知道她最後對年輕人傳遞的信息不會與主辦者的立場有矛盾衝突。
性教育定義
程翠雲認為性教育去到最後其實都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因為性是一個很親密的關係,而愈是親密的關係,兩個人之間的張力便愈強,那麼在這個張力甚大的關係裡,人必須學會怎樣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性教育亦是一個教導人需要負責任的生命教育,亦不等同性交教育。當然性教育的課程裡一定會涉及到有關性行為的常識或技巧,但其實涵蓋的層面很闊,包括性病、愛滋病、性別認同、性傾向、性別定型、性侵犯、戀愛交友、婚姻、自我形象的認同、性與文化、色情文化、性與歷史等等。所以性教育到最後其實是一個十分需要學習,一個與自我有很大關連的生命課題。
亦因為程翠雲是這樣看性教育,所以當邀請者問她將會講甚麼題目時,她都是以「你想我說甚麼便是甚麼」回應,例如瘦身減肥文化、保護自己免受性侵犯、同性戀、性別定型、色情網頁、傳媒意淫等等都沒有問題,當然,與中學生講得最頻密的題目必然是戀愛拍拖,因為愈來愈多年輕人分不開戀愛與造愛的分別,但戀愛與造愛真的等同嗎﹖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今天在香港,講性是十分「激」的,看看街上雜誌與廣告便知道,差不多所有產品的表達手法都以性為賣點。而今天的學校與教會已比從前積極很多去推行性教育,或開始嘗試學習去推行性教育,即使是較保守的宗派亦已開始行動。不過程翠雲覺得,他們的努力是遠遠追不上今日年青人對性的渴求和追不上傳媒強勁的影響力,不論是速度或幅度皆追不上年輕人的需要。為甚麼有這麼大的需要呢﹖因為現在的人早熟,性刺激來得比以前早很多。但公平一點來看,教會與學校的確已花上很大努力彌補這缺口,而家長亦已開始察覺到性教育的需要,懂得從家長教師會尋求資源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就是性教育本身,現在的情況是五花八門,甚麼派別也有,甚麼團體也在推行。在某個程度這現象上是好的,因為以前可能是只有一家學說,但現在甚麼也有,情
況像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可能再過十年八載,那時候便會取得一個平衡,只有幾家生存下來。程翠雲覺得現在就讓有需要的人,按著自己的需要去尋找他們的資源,一言堂並不能解決所有人的問題。事實上,不同背景的人對於性都有不一樣的看法。但一般而言,大部分家長與教師都期望不同的性教育工作者去傳遞一個負責任、尊重生命和尊重「性」的信息予年輕人。所以坊間好像有很多講性到很「激」的人,其實是沒有問題的,第一,因為沒有辦法去控制他們繼續講﹔第二,就讓這些激的性理論學說存在,然後去教導下一代,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因為傳媒這機器的勢力很大,是避不了的,而且性是一個十分吸引的題目。所以家長和老師的訓練是很重要,要不然誰去教導年輕人思考和判斷﹖
說到底,從宏觀和歷史的角度來看,現在很多人能夠講「性」是好的,因為以前是不能夠講,現在卻讓人知道原來性教育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例如性教育可以是一個生命教育,並不一定是講性行為,可以是很正經很有趣地去表達,令到有心推行性教育的人壓力少了。以前有心推行性教育的老師會在學校被人排斥或取笑,信徒去上大學舉辦的「性學」(Sexuality)課程會被人說「你都不像是一個基督徒」,但現在應付那些極端保守派人士的壓力輕了,這其實是一件好事。
「家長動力」短訪
很高興在訪問程翠雲的同一天有機會在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與他們的義工團體「家長動力」的其中四位爸爸媽媽傾談。「學習和見識多一些」是大部分家長參加這個團體的主要原因,還有「這個機構是較為特別些。我以前也參加過其他機構,但其實這個團體應稱之為『家長與子女動力』,因為當中大部分活動都是父母子女一起參與,而外間其他(家長)團體都是家長有家長的活動,子女有子女自己的活動…這機構特別重視親子和家庭的關係。例如家長與兒女一起在台上表現,這是十分難得的。」
父母擔心成長中的子女是十分正常的現象,但雙方溝通上出現問題又是見怪不怪的狀況。當中一位家長分享說「如其說教不如身教」,讓子女看其怎樣與異性及伴侶相處,其實比向他長篇大論地訓話有更好的果效。亦有家長說,來到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當義工後,因為有機會參與性教育活動,有關方面知識增加了,向兒女講性也自然和自信多一些,亦笑說當遇上真的難以解答的問題,便會叫子女上中心找程姑娘。另外一位家長表示自從參加「家長動力」後,原本不太參與親子節目的丈夫亦開始對這些活動產生興趣,間中也會「婦唱夫隨」,令二人的夫妻關係更進一步,可以說是意料之外的得著。
總結
在訪問了三個因不同異象而成立的機構後,筆者發現雖然每個被訪者對性教育的見解不盡一樣,但都有兩點相同﹕一,最合適負責性教育的老師是父母,教師社工等都是屬於第二線﹔二,性教育其實是一個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的教育包括與自己,而非單單「性交教育」,亦非「安全性行為教育」這麼簡單。希望這個訪問專輯能令讀者對性教育有多些啟發,以推行更全面、更合適、更負責任的性教育予需要幫助及指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