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少年不想「性」?!

余國富   |   前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30/09/2005

若問有甚麼東西是人一出生時就伴隨著他的,那麼「性」肯定是其中之一。小孩子最初從性器官找到自己性別身份,也了解到世界裡原來有「異性」;從對自己生命形成的好奇,開始認識到性行為;從父母的關係,學習到戀愛、婚姻是甚麼一回事…這些,都反映「性」與人息息相關,它既是多采多姿,亦可以是甚為複雜的。
 
當然,若說到對性的好奇、疑惑,幾乎所有青少年都可以成為「問題青年」:我應不應該向對方表白呢?究竟對方有沒有看上我呢?自慰?婚前性行為?安全套?同性戀?這些都可成為他們朝思夜想的題目、永不停斷的煩惱。
 
過去兩、三年間,筆者接觸過不少教會、學校的年輕人,與他們「談情說愛」,討論他們最關心的性議題,現試將一些觀察和感受整理,與大家分享。

傳媒與早熟

對青少年來說,傳媒對他們的影響肯定是非常大的。只要花點時間與青少年交談,你不難發覺他們閒談時的話題,有很多是近期電視電影的故事內容、流行曲的歌詞、某某明星在傳媒中的言行、雜誌的照片等,而他們亦很愛從這些媒介中,抽取內容創作成一些口頭禪,在群體裡作為溝通和彼此認同的記號。
 
許多時,人們都常說青少年越趨早熟,但究竟是甚麼意思呢?若從媒介的角度來說,就是青少年很早已從傳媒裡「經驗」了不同的戀愛及性關係。香港普通一個十五、六歲的青少年,少說也從不同媒介看過、聽過以百計的戀愛故事、情侶親熱情節、「浪漫」的婚前床上鏡頭等等。起初,少年人或許會覺得新鮮、
腆,但久而久之,當看慣了後,這些片段、情節便容易轉化為一種催逼或壓力,在年輕人的觀念中推波助瀾,令正好身處發育階段的青少年蠢蠢欲試。
 
然而,青少年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媒介的經驗「早熟」,但心智卻遠遠落後,不要說承擔責任,許多青少年就算連自己的生活也照顧不來,試問又怎能好好處理性方面所帶來的不良後果?

缺乏未來感

我們的社會文化有個特性,就是既沒有過去,又欠缺將來的,毫不重視培訓青少年的未來感。成年人親身示範求職只看眼前有沒有「著數」,不理長遠對職份的委身;消費社會教導青少年最緊要馬上滿足心裡的Feel,「碌卡找數」是幾十日後的事,不必現在煩惱自困…
 
因此,你不難發現許多年輕人都是非常「心急」的,只要眼前這個人給自己感覺不錯、Feel 好傾,便馬上追求對方;又或難得遇到個願意追求自己的人,便不加細想,立刻與對方成為一對,不管互相的了解其實十分淺薄。
 
這些不顧及長遠發展的關係,絕大部分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不但沒有開花結果,更平白增添了一度傷痕。當然,若是性關係的話,增添又豈止一度疤痕?分分鐘是一生難以承擔的包袱。
 
因此,我認為青少年性教育,必須加強青少年的未來感,以及培養其對傳媒的選擇和反省能力。這樣才可準確擊中青少年性問題的核心。
 
基於篇幅,未能一一細講,日後若再有機會,或許可和大家再談談教會裡青少年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