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殺?由張國榮說起
燭光網絡 30期 (p.17)
「風繼續吹,不忍遠離…」4月1日,繼早上流傳香港成為疫埠的「愚人」新聞後,晚上卻傳來了廣大歌迷巴不得只是另一個「愚人」的消息──「哥哥」張國榮跳樓自殺!
當天晚上最手忙腳亂的,相信非各大報章娛樂版的編採人員莫屬:翻照片、找舊聞,致電「哥哥」生前好友做訪問,務求做好這單新世紀的娛樂大頭條。一如所料,接著幾天的報紙均舖天蓋地報導「哥哥」的死訊。當中有些訪問和報導,是值得我們留意和思考的。
由於這是一宗自殺事件,輿論再次掀起有關自殺的討論。幾位「哥哥」的生前好友,在被問及對此事的感受時說:「『哥哥』這樣做令愛惜他的人很傷心,但若這樣會令他好過點,我會尊重他的決定」當然,身邊好友驟然離去,確是苦痛,但若因此對自殺行為予以尊重和肯定,便會容易將之美化與合理化,並將其背後的道德對錯界線變得含糊,這絕對不是一個值得欣喜的現象。
無論原因為何,自殺決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不少心理學研究指出,自殺者都是將焦點投放在問題的後果及嚴重性上,以致不願求助於身邊有用的資源(例如找朋友傾訴),覺得苦無出路,問題永遠無法得到解決。從「哥哥」的遺書裡,我們看到他抑鬱、沮喪,也看到他的埋怨和不憤:「我一生冇做過壞事,為何這樣…」報章訪問中亦有刊登一些「哥哥」生前好友的自責,後悔沒有在「哥哥」有異樣時給予關懷問候,幫他渡過難關。由此可見,「哥哥」的問題其實是有出路的,自殺並非必選之途,更遑論是一個值得尊重的做法。對於自殺死者,我們固然惋惜,但卻絕不應對這行為予以尊重和肯定,傳達「生命美好,自殺不可為」的訊息,總比「只要好過點,自殺也尊重」來得有意義。
另外,「哥哥」演出的最後一齣恐怖片「異度空間」,成為傳媒報導的切入點,指「哥哥」未能抽離片中角色,因而「撞邪」跳樓。無可否認,怪力亂神式的報導永遠吸引讀者,尤其與「哥哥」的情緒問題掛時,更予人「似層層」的感覺。然而,當我們細心思想,便不難察覺這類報導,旨在借題發揮,撩起大眾的八掛心態,當中的理據欠奉,說服力成疑!
在自殺事件發生後,有某青少年雜誌為求製造「夠激頭條」促銷,不惜到「哥哥」住所外翻垃圾,要徹底為讀者揭露「哥哥」尋死的蛛絲馬跡云云。報導出版後,立即受到各方人士譴責,指其不顧道德、沒有操守,有網友更在留言版上呼籲罷買該雜誌。然而,在香港普遍讀者「一路鬧、一路買」的慣性人格分裂作風下,那本雜誌恐怕只會繼續長出長有。
公民素質、傳媒教育等的培訓,永遠都是「自身出發、配合監察」才會有實際果效。一方面,既要提升自己的閱讀品味,以行動向劣質報刊作抗議;另一方面,傳媒工作者亦須堅持工作操守,這樣,才能挽救香港「傳媒污染」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