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興打?淺談現今流行文化與青少年暴力

陳永浩    |   明光社執行幹事
30/09/2001

試想想:每一天回到在家裡,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是甚麼?開啟電腦上網?看報紙?還是看電視?研究顯示,香港中學生平均每天看電視幾近四小時,加上聽音樂、聽收音機、玩電子遊戲、上網、看漫畫、看電影…今日青少年的取向與思想,「多多少少」也受到現今文化的影響。本文嘗試剖析現今幾個流行的媒體——電子遊戲、電影、流行音樂、及電視節目——探討其暴力內容對青少年的影響。

電子遊戲

筆者家裡第一部遊戲機就是那哄了爸爸媽媽良久,還加上考得好成績,才買回來的「雅達利」電子遊戲機。二十多年前的遊戲都「斯文」得很,就是一些射擊、「打怪獸」遊戲,都只用極簡單的構圖,畫面或許呆板,但一樣好玩刺激(誰能說「食鬼」悶蛋!),堪稱為經典!以後陸續有蘋果、英特爾等電腦(遊戲機有任天堂、世嘉及後來加入競爭的新力),效能與日俱增,電玩界亦有更多遊戲問世,種類也越來越多。

強大的電腦使我們社會一日千里,今天差不多每個家庭都能擁有一部快速,功能強大的電腦。電腦除了成為我們的工作伙伴外,更多時是我們消閒時的玩伴:必有一間在附近的「機舖」、在家裡,成千上萬的電腦遊戲等著你下載、遊玩,今天的孩子可能不懂玩陀螺、雪條棒、但一定不會對「盜墓者」(TombRaider,不一定有羅拉!)、「暗黑破壞神(Diablo)」陌生!

除著電腦製造商的劇烈競爭,各大電腦遊戲商也在互相較量。在強大的電腦效能下,電子遊戲在漂亮的聲光效果下展現令人目不暇給的感受。然而,隨著遊戲「提升」而來的,不是更豐富的內容,更「好玩」的設計,而是不斷的血腥畫面,越來越逼真的殺戮片段,以及駭人的「真實」廝殺聲響,其中尤其以電子遊戲的情況更為明顯。

正如CNet(國際知名的電腦雜誌PCMagazine的網站)遊戲網站所言,今天很多的經典的遊戲,不論是即時策略遊戲(Real-timeStrategyGames)、戰略遊戲(WarGames)、戰鬥飛行模擬遊戲(CombatFightSims),或是冒險遊戲(Adventuregames)等,已被耀眼、簡單互動的遊戲所取代:現代人似乎比較喜歡更多的動作,而不是冒險,更別提要花時間思考了…

曾有人想到一些開放式網絡遊戲(Openendedon-linegame,如線上創世紀,UltimaOnline)可能會「清新」一點。可是當線上創世紀推出後,它既成為了創世紀系列遊戲各款中最成功和受歡迎的代表,同時也是遊戲史上最聲名狼籍的遊戲之一。開放,甚至算是放任的遊戲規則(因要模仿真實世界的一切)使PK(PlayerKiller)行為——即使用自己的角色殺害和搶劫別的玩家角色的行為——變得很流行,可以想像一下:若現實世界真的發生類似事件會是多麼恐怖!

筆者是一個愛玩電子遊戲的人,由「雅達利」、蘋果、到最近的「速龍」我都曾擁有,也是一天到晚電腦不離手的人。我並不覺得愛玩電子遊戲是一件壞事。只是:好的遊戲,要人思考的遊戲,已越來越少了——被一些高效能、多種立體視覺效果、多聲道傳送、但流於簡單的遊戲取代了——何時才能再有像創世紀第四集:聖者傳奇(UltimaIV:QuestofAvatar)般要人追尋美德,要玩家沿途捐血、施捨、說話要有禮貌——但好玩!——的遊戲出現?

可惜的是,LordBritish(創世紀遊戲的原作者)早已離職了,創世傳奇更老早就完了……

電影

縱觀今年暑假檔期的電影,不難看到大部分都與武打或特技有關。從改編自電腦遊戲的「盜墓者羅拉」、「滅絕光年」、到以真人演出,配以過千電腦特技的「蜀山傳」、甚至是最寫實的「我的野蠻同學」,都是以「打」為主線帶動,配以高超的特技,電腦效果以及緊張刺激的打鬥場面……然而,它們都像一套堆砌出來的精選電影效果集一樣,故事內容空洞無物,看完也不知「部戲講乜」!

說到電影裡的暴力問題,我們要從香港電影的特色說起:武打特技一向是香港電影業的一個重要的範疇——幾乎每一個香港電影製作都有武術指導一職;香港出產的武打片、或是以打架為主的喜劇片(如成龍的製作)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從武打片出身的明星更比比皆是——可想而知,武打元素在香港電影業是何等重要。

可是,武打片除了好看外,它也帶有一些特定的意識。武力(或說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不管是口角、報仇雪恨,打一場架,一切問題好解決!好一個簡單直接,有英雄氣慨、講求實際、公平、公正甚至公開的方法!可是,在現實生活上遇到的問題,真的可純粹用武力解決嗎?

筆者寫到這裡時,美國紐約剛發生了世貿大廈被毀的世紀慘劇,不期然心裡一寒:就像電影「真實謊言」和「虎膽龍威」般的情況也會在現實世界中發生(誰能說那策劃者沒有以那些講述恐怖襲擊的戲作為參考?),那些賣弄暴力電影的橋段豈不是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模仿嗎?

流行曲

多年來香港的流行曲都以情歌作為主。一來情歌容易觸動人心,提供情緒的出口。二來是香港本身的市場銷路不算大,情歌以外,其他音樂很難有生存空間。近年來「另類」音樂的發展的確是比以前興旺。從八十年代開始的地下樂隊「地上化」,情歌以外寫到香港人心態、批評社會的,可謂包羅萬有,百花齊放。

HipHop是近期最多人討論的音樂話題:話說回頭,與其說HipHop是一種音樂形式,倒不如說它是一種文化更為適當。典型的HipHop,包括了饒舌歌(Rapping)、塗鴉(Graffiti)、「捽碟」(Turntables)及街頭舞(HipHopDancing)等表達方式,絕不是唱一兩首R&B這般簡單!

其實以暴力作為藝術表達方式早在「夾Band」時代已開始(最常見的如打爛演奏用的結他)。以本地文化而言,HipHop絕不是創先河。但無可否認,最近一班另類音樂人的表現,如LMF樂隊「點錯相」打錯人、何超瓊在表演時唱「何超」連帶大講粗口、歌手張震獄的大膽演出等,都使人以為音樂界到現在才出現暴力問題。

平心而論,很多「另類」音樂作品質素都是上乘的:如LMF的歌,很多是描寫他們對社會、流行文化的見解和批評,是甚有水準,言之有物的。筆者也不相信青少年會因聽粗口歌才學會講粗口,或有暴力傾向:其實粗口、打架很多人早就學會了(更確切地說,是在父母打罵子女時已學會了!)。問題是這些歌曲,歌手的舉動在人心中會「潛移默化」,若因一時衝動而動手打架,那問題就嚴重了。

電視節目

毫無疑問,電視是我們今天最重要的傳播媒體。一個人在家中可能忘了看報紙,沒有興趣收聽電台節目,但絕少會錯過電視節目——就是不能即時看,也會把節目錄影吧!(你多久沒有為電台播音節目錄音了?)

礙於法例監管,電視台於早上至晚上黃金時段內,是不能播出有不雅及暴力內容的節目,然而,晚上八時半後,限制便會逐步放寬,帶有暴力及色情成份的節目便可逐步登大雅之堂,於上百萬家庭中播放。

從前電視台都不太重視這個深宵時段,多以經典的「粵語殘片」來充塞。然而,除著電視台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電視台也樂於「善用」這個時段,播放平常時段不准播放的暴力卡通節目以作招睞(記憶所及,第一部於深宵時段播出的卡通是「聖鬥士星矢」,使當時就讀小學的筆者多個週末都遲遲不肯睡覺)。更甚的是電視台往後陸續推出的深宵卡通,暴力以至色情的元素有增無減。當「不文泰山」之類的卡通也能於電視上播放時,我們對電視台播放節目的監管是否過於寬鬆?

很多時政府當局對電視節目的限制只在畫面方面著手。這樣令很多有「意思」的節目仍能輕易過關,或在刪剪一些片段後便能在黃金時段播放——現在經常有一些經刪剪後的三級片,在英文節目台及有線電視電影台播出。雖然影片經刪剪後是減少了兒童不宜的片段,但一些意淫或是充滿暴力的情節,也絕對能「教壞細路」,兒童依然絕對不宜!

近年來最受觀眾歡迎的可算是一系列的「糟質」節目:觀眾永不看膩,越多的懲罰,越多的投訴,代表了越高的收視,越多人的注意!難怪這類的節目只會越做越多,連音樂,旅遊節目也要「鬥一番」!雖然節目中並沒有暴力性質,但那種以作弄別人為樂的節目風格,很易令年青人倣效跟隨。很多的暴力事件,其實也是源於互相作弄對方,才越演越烈,釀成悲劇收場。

據突破機構在99年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電視劇有其強大的影響力:約七成被訪的青少年都相信電視劇所描述的社會狀況,如開放的男女關係和複雜的人際關係等。我們若不正視電視劇對青少年的影響,無異將教導年青人做人道理的職責,雙手讓予電視台!

今天的潮流文化膚淺了

撇開暴力問題不談,不能不承認的是今天的潮流文化的確是膚淺了:美麗炫爛的視覺感受,聲色俱佳的效果,這些都是以往媒體所不能做到的。然而,更多的刺激,只會換來更多的苛求:遊戲、電影的畫面、情節越來越逼真,到了一個地步,就是連玩家、觀眾都不能分辨自己身處在現實還是在虛擬世界中——很多的暴力事件就是事源於此。類似的情況,在電視,電影上亦屢見不鮮!更可悲的是這個惡性循環又會繼續:媒體抄襲暴力事件來製作電影、節目,然後又有人「有樣學樣」來犯案!

今日傳媒文化毫無疑問是走向暴力化及色情化。然而,我們就應否因此一口咬定傳媒就是現今暴力問題的元兇?斷乎不是!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傳媒文化對觀眾及使用者的催化作用。誰能說多宗青少年暴力案件的犯案者從沒有受傳媒影響?無可否認,傳播媒體對今天的年青人是有著極大的影響,那麼,行內業者是否也應該負起一些教導年青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