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宏觀角度看教會如何回應現今之大眾傳媒文化

歐偉昌先生   |   基督教聖約教會恩臨堂傳道
30/06/1998

現今香港的傳媒發展迅速,新的傳播媒體不斷湧現,而新媒體的出現意味著能盛載新類型的資訊,或以新的傳播方式廣播。老牌媒體如電視電台、報刊雜誌傳播方式雖然無多大變更,但內容不斷推陳出新,隨著社會的轉變,所盛載的資訊亦與昔日的大相逕庭,總體而言,它們都傾向娛樂化、資訊化、多元化。張開報紙,娛樂、資訊、及滿足不同類型人士的報導,盡收其內。至於比較新的媒體除有以上傾向外,還需加上個人化。新媒體如互動電視、Internet、DVD等,與老牌媒體最大的分別便是其互動性(Interativness)。有了互動性,受眾可按自己的心意和需要,選擇適合的資訊,為自己訂造最能滿足自我的娛樂。以目前媒體的增加速度及資訊爆炸的情況,香港的法例根本跟不上新科技的發展,如Internet等基本上只能靠經營者自律,因而政府才急切成立資訊管理局,以能回應社會所需。但監察傳媒不獨是政府的責任,傳媒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它怎樣傳播及傳播甚麼信息,都大大影響市民切身的一切,基督徒作為公民的一份子,不但應發揮公民力量監察傳媒,更應按著基督信仰的標準,促進傳媒自律,尋求一個合神心意的社會。

香港的傳媒是在自由市場下互相競爭,以利為本,金錢掛帥。在這樣的營商環境下,傳媒往往為求利潤,忽略了本身應有的使命。而且為了爭取受眾,更會採用媚俗策略,內容日見庸俗討好,使香港傳媒病態畢露,影響社會風氣。我們可從以下方面作反省:

第一個最能反映傳媒病態的,便是傳媒色情化現象,而這現象,可謂已到了氾濫的地步。差不多所有的媒體都有不同程度的色情內容,那些色情電影、刊物,由來已久,不過最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傳媒展示的色情文化日趨專業和普及,已有報章公然充當嫖妓指南,專業推介風月場所;流通量廣的色情光碟、VCD等都是由專人負責;而電視電台常有的有味笑話,亦反映了色情文化的普及程度。報章處理風化案新聞頗為譁眾取寵,甚至有時報導犯案情節儼如色情小說,真教讀者防不勝防!

傳媒對黑道人物的處理,也值得關注。以黑社會為題的電影,早開崇拜江湖人物的先河。但如此包裝黑道人物,已有蔓延至其它媒體的傾向,不久前即有電視台訪問澳門黑社會人物,備受質疑,因其訪問大有宣傳黑社會之嫌。這樣報導黑人物其實大有問題,因為把黑道中人包裝為成功人士、傳奇人物,便是在有意無意間,默默地推介、示範、及美化他們。對於正在尋覓自我的青少年,實在有害無益。

香港傳媒不但又黃又黑,而且賭、毒、邪也有不少曝光的機會,這些內容雖不及黃、黑普及,但傳媒對這些內容樂此不疲,實質地反映了它們的報導興趣。說到底,它們的興趣其實便是社會品味的反映,常言道:有怎樣的社會就有怎樣的傳媒。在香港的營商環境裏,沒有人喜歡這些資訊,就不可能持續在媒體中盛載。傳媒雖呈歪風,始終受自由市場的制約,帶有病態的傳媒,需要病態的社會才能承托下去,因此傳媒的問題實根源於社會。教會若要關心傳媒,就不能忽略其中的社會因素。然而傳媒對社會風氣的影響也責無旁貸,即使問題根源於社會,但傳媒亦起了推波助瀾、甚至惡化社會問題的作用,故此傳媒還是必需要被監管。

面對傳媒歪風,教會可怎樣回應呢?我們可從認識、批判、行動及改良四方面回應傳媒問題。

  1. 認識傳媒。教會若不認識傳媒,根本不能作出適切的回應及對症下藥的策略。要明白為何傳媒專門報導那些內容,它選擇資訊的編輯方針是甚麼,若能深入了解傳媒的運作,明白它的採訪議程,及它為何那麼垂青專家、政要的講話等,就能突破表面現象,洞悉背後玄機,不至誤信傳媒。
  2. 批判傳媒。批判必須建立在充分的認知上,切忌一句判之為「世俗」,就盲斥瞎罵。我們的批判不應是些空洞無物的道德口號,而是有根有據地指出傳媒如何影響市民生活。已有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過傳媒,如它如何塑造港人身份,它的的暴力內容對人的行為有何影響等。教會發出批判的聲音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抗衡傳媒的不良資訊,以高舉聖經真理,見證基督;另一方面可聯合其他志同道合,一起行動。
  3. 坐言起行。在行動之前,我們必須謹記我們不是要打壓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我們只是反對不良資訊污染我們的生活空間和思想。教會發出批判的言論已能彰顯鹽和光的身份,但必須配合具體行動,方能有效監管傳媒。我們的行動可包括了監察、投訴、和抵制等。監察傳媒,且看有否呈歪風。若有,便當投訴,敦促傳媒自律。若情況沒改善,應進而拒收這些不良資訊。教會不應輕看自己的力量,若能對信徒作出教導,回應由傳媒而來的挑戰,則既可助信徒保持信仰的純正,又可身體力行地落實信仰。

改良社會。要回應傳媒的挑戰,最徹底的辦法是處理社會問題。一直以來,開荒、佈道、植堂都是香港教會發展的首要議程,關懷則素來是被忽略的議題。教會缺乏關社,便失去了制衡社會世俗文化的聲音,而世俗文化倒過來「訓練」世人和信徒衝擊教會。傳媒便是世俗文化的一大利器。雖然教會一向有做社會服務、慈惠工作,但對文化及社會倫理批判不足,故此教會當重拾社會性議題,積極發揮對社會的影響力,以求本清源,倒塞傳媒毛病之起因。

曾經刊載於: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