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死亡的再教育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3/08/2010

香港人實在逼切需要接受有關死亡的再教育,死無葬身之地固然令人頭痛,而對死亡不恰當的反應,對別人和自己都會帶來不必要的影響,甚至傷害。

去年大受好評的電影禮儀師之奏鳴曲,反映日本人對生命、死亡和職業的尊重,可惜未能在香港引起更大的迴響!香港人對死亡仍然有很多不必要的忌諱,對與死亡有關的事物仍然有不少非理性的反應。近期有關骨灰龕的爭論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人人都希望先人可以有優美、廉價、交通方便的地方安葬,但卻十分抗拒在自己住所附近,甚至眼目所及的地點興建。

要改善有關情況,也許應該先由改善骨灰龕的設計開始,外形應更具美感,減少陰陰沉沉的感覺,並且是密封式的,外面根本看不到裏面的靈位。其實在改善有關觀感方面,一些有獨立建築物的教會可以貢獻一分的力量,雖然難以好像外國一樣在花園或地下室開闢墓園,但建立小型的骨灰龕其實並非沒有可能。此外,亦可以開放讓更多人可以租用教堂舉行安息禮拜,讓鄰近居民感受一下基督教喪禮的安詳。

死亡雖然令人不安和傷感,但卻不應令人覺得厭惡,甚至要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