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的另一面
燭光網絡 57期 (p.10)
著名的婚姻治療學家,約翰‧葛瑞博士(John Gray)在《男女大不同》這本書中形容男性是住在「洞穴」裏的人,當碰上問題,就背著它走進洞穴,與它單打獨鬥;而女人卻需要「談話」,作為抒發情感的出路。但我們身處的廿一世紀,情況卻是男性不但喜愛走進山洞,而且越走越深,是「自得其樂」?還是步向作繭自綁之路?女性就以很多外在的文化如瘦身纖體去取替她內在的靈性需要,這又可行嗎?
昔日忌諱,今日光榮
U-FIRE總幹事胡裕勇(阿勇)觀察到現時普遍的青少年人對討論「性」都抱著一種十分開放的態度;認為自由戀愛、自由性愛才合潮流。昔日,談「性」是一種忌諱,但現在青少年就可以「明刀明槍」,「肆無忌憚」;甚至會因為自己「夠膽講」,顯露出有一點點成熟的味道而感到光榮。
阿勇認為,02至04年於各大學「迎新營」中所設計的遊戲意念愈見大膽開放,為求滿足一個期望──就是玩得「越興奮越High」,越能加快打破沉默,和越有效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到了05年,情況有點改變,一些人開始揚聲批評,遊戲的性質才因此而較為收歛。
心想尊一,身想一試
有趣的是,大部份的青少年人仍然持守「愛情要專一」這觀念;據今年二月由香港性文化學會和U-FIRE等機構發表的一份報告,反映大部份(八至九成)的大專生仍然對「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婚姻生活充滿憧憬,反映出年青人一方面要反傳統地「打破禁忌」,但另一方面卻說明了「恆久的愛」依然是人類最為嚮往與認同的內在價值。
電視網絡為榜樣
今日的青少年人需要什麼?阿勇覺得「個人價值」的迷失是今日社會最值得關注的。由於今天很多父親的出外工作時間長,回到家中已經是晚上八、九點,一些父親還須奔走中港兩地工作,導致與子女見面少,溝通少的問題,間接形成了青年人(尤其男性)在成長中缺乏明確的榜樣(Modeling)去跟從。
纖體瘦身成支持
另外,「打機文化」和「虛擬世界」亦成為一些男性去逃避問題的「庇護所」;「一開著部機」,「一關埋房門」,可即時獨自走進山洞內創造自己的世界。與此同時,女性亦不斷受著「纖體瘦身」文化的衝擊,往往將自己的價值建基在「體態美」之上,以瘦身代言人的標準身材來建立自己的信心。
塑造新的男女形象
阿勇認為,重新塑造正確的男女「性別角色」和「身心靈」質素是非常關鍵的,此外,維繫良好的家庭關係是其中最重要的,孩子越享受與父母相交,通常對自己的性別角色越能掌握得好,也越大機會對建立未來的家庭生活產生信心。舊約聖經瑪拉基書的其中一段說話:「……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成為了阿勇對未來轉化的希望。
除了須鞏固內在的家庭關係,了解「潮流文化」怎樣影響著年青人的思想也十分重要。問題非在於潮流文化招招新鮮,和須怎樣見招拆招,最重要的是基督徒不應任由社會的「大染缸」──如電影電視自話自說,卻放棄了自己能為真理發聲的權利。
更新舊的屬靈榜樣
阿勇形容今日的社會風氣大部份被傳媒勢力所擄掠控制,青少年人需要有人行出來,向他們見證這世界原來存在著「另一條出路」;有一些「不一樣的夢想」和可以追尋「不同的可能性」,給予他們機會從旋渦的掙扎中跳出來,去享受一個更精采,更值得追隨的生命。
一個由U-FIRE所推行的「男兒當自潔」運動已在進行中,目標是要針對一班大專生,願意以潔淨自己來對抗和脫離「情慾世界」的誘惑,使能以一個「手潔心清」的靈去親近上帝。另一系列的課程「少女慌情釋」,主要是為處理女大專生的情感範疇而設。要回應以上各種需要,筆者認為今日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不單單是社會中缺乏「性教育」,而是必須討論「性教育」應該怎樣演繹才比較有效,以及「性」與「活出精采人生」怎樣拉得上關係。
「同居」和「一紙婚書」
就如一般人心底裏都知道「同居」或「婚前性行為」終歸不能與恆久的「婚姻」相提並論,但社會中就偏偏愈來愈多人選擇前者作生活模式;為什麼呢?是「同居」的生活質素在近年有所躍進而變得越來越吸引?是「婚姻」和「家庭建立」的傳統價值在一個極度高舉「個人主義」的洪流中被沖刷得暗淡失色?還是越來越多人看不透「性」這傢伙在生命中應該怎樣定位?
上帝創造萬物都井然有序,萬事都有定時,人終歸需要安然順服,才能感受到神為人安排的巧妙與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