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需要道成肉身

──集牧職和社運家一身的盧龍光牧師
整理:馮國強   |   明光社牧養主任
15/07/2008

 如果這並非一般的時代,香港亦並非一般的城市,也許從中大崇基神學院院長盧龍光牧師身上,頗能折射著這個特別的時代並香港這個獨特的城市和社群。盧龍光牧師在5月25日於明光社的「閱讀雲彩」分享會中,和參與者分享他作為身體力行的神學學者的故事。

盧龍光牧師的父母是在抗日戰場上認識的,這奠定了盧牧師日後的家國情懷;盧牧師在年輕時已獻身牧會,在香港1997年的轉變中發起「港人救港」運動,爭取居港權──令香港社會對教會領袖留下時代轉折裡的尊敬和好奇。也許,集知識份子、牧職,乃至社會運動家一身的屬靈人士並不多見,但在少有的東西交滙,借來的地方──香港,上主的恩典卻統管一切,成就想像以外的可能。

家國觀 乃父母傳承

「說關心國家,我在調景嶺長大時於爸媽身上已學會,爸媽是熱血青年,中學時已參加學運,相識則是在戰場,兩口子同讀南京國民政府中央警官學校,腦裡想的是如何報國。所以,家國情,從小就有。」盧牧師說來像輕描淡寫,彷彿在說著自然不過的事,也許;時空迥異,但兩代卻奔流著相同的熱血和家國情懷,這是對生命何等的慷慨、相連和敬意。「『國家』、『中國』從小對我就重要,我會問百年家國為何苦難、這代中國人為甚麼苦楚?」

傳福音 需行動見證

「信主後,相信傳福音對基督徒是最重要的,但其後因著自己的成長背景,也掙扎、糾纏過──是救國還是天國,其後終於認定,基督和信仰才應是生命的核心和終極,愛國是是需要的,但需要放在信仰內理解。」家國與天國,兩個都是基督徒身之所屬,人生能有所屬並為之不悔,是何等幸福的事。
 
「也有一陣子,我總是『四律』不離身,見人就傳福音,但其後我發覺福音需要有群體性的,也是需要行動見證的,我反覆思考福音是甚麽,要問福音對生命和社會的意義在甚麼地方,要有血有肉,這影響我日後對牧職的思考。」

守牧職 甘願伴孤苦

「初出來牧會,我在加士居道循道衛理九龍堂服侍,後來覺得福音應對生命有具體的意義,故此兩年後便自動請纓調往柴灣──那時柴灣的交通和環境跟今天是兩回事,坐車要轉幾次,患重病留醫要去港島西的瑪麗醫院。」
 
「但在柴灣這個基層社區的日子,有太多的學習。我們在這裡必需問,福音對貧窮人有甚麼意義?那時在柴灣我們教會做了一個決定,凡是柴灣的家庭有事,我們便去陪伴那些沒人理會的人──這個叫道成肉身。」好牧人為羊捨命,與受苦人同居,這份奉獻精神,不但勇銳,且將牧職活化。在盧牧師身上,你很難看到靜態遲滯脫節的信仰。

渡九七 愛港即愛國

「歷史有時令人啼笑皆非,面對『九七問題』,有人駡我港獨,因我強調香港是『subject』,不是『object』,港人要有發言權,港人要愛香港,故此發起『港人救港』、『我愛香港』活動,爭取居英權──我認同一些文化人如胡菊人的角度,要求英國人多照顧香港、香港人做主人翁──這與愛中國並不矛盾。」
 
「香港回歸的意義,在於它從一個新的位置貢獻中國。關心九七,即是關心香港、也是關心中國。」香港,從來都是中國,也從來不是中國,這才是她真正能貢獻中國的獨特之處。

任院長 是責也是情

「入崇基神學院當院長是沒想過的事,但後來還是做了,我想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位置,進去崇基能幫助教會訓練人才也是很重要的,況且,我原是崇基校友,對母校有份責任和情,我以循道衛理宗之差派身份入祟基神學院,服侍教會,也服侍神學院。」「崇基縱未必是最好的神學院,但應該也是不差的神學院。」神學是生命的學問,是鑄人之工,我們慶幸華人教會有不同特色的優質神學院。

「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人生有很多情懷,也有不少夢想,更有不少時代的矛盾和責任,倘若能有甚麼雄心壯志,慈懷美事,那就 祇有是天國的雄心和上帝的旨意了。也許,願你的國降臨,在盧牧師身上,已不祇是期盼,而是牧職。時代、社會、神學都靠攏在一起,成為光、熱和盼望──天路 在前,我們的期盼如何?唯願主的旨意,在地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