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學童壓力的源頭
27/11/2025

| (香港01. 20-11-2025) |
學童的精神健康備受關注,政府將於12月1日起把中學推行的「三層應急機制」轉為恆常措施,並把該機制擴展至小四至小六試行為期9個月。然而,要徹底解決學童的精神健康問題,豈能單憑一個機制便可以解決?學童精神健康每況愈下,其根源在於香港的教育制度問題,不少研究都認為,學業壓力是學童最大的負擔。故此,若僅將機制延伸至小學階段,只著重於危機應對的層面,而缺乏教育的改革及配套,例如減少課程的內容、改善評核的方式、改革升學的機制等,將難以有效遏止自殺風潮。
曾有調查發現,中學生自殺行為多受不同因素互相影響,其首要原因是學業問題,然而約九成學生在面對負面情緒時,不會向成年人求助,最大顧慮是怕被嘲笑。約九成學生面對負面情緒時不會尋求家人、老師或社工協助,除了怕被嘲笑外,也擔心損害自尊、私隱洩漏、得不到理解等。他們向老師尋求協助的意欲更低於網友。中學生如此不易表達內心感受,更遑論年齡更小的小學生。「三層應急機制」將識別與支援學童情緒問題的責任放於教師身上,但卻沒有提供額外的訓練與資源,這正是教師現在擔憂之處。因為學校教師未必每位都曾接受情緒管理培訓,一旦遇到學生突發情緒危機,或會因缺乏適當的應對技巧,反令事情演變得更複雜。為更有效改善學童自殺問題,當務之急是要檢視教育的問題,並積極聆聽教育界,以至學童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