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見Oneness 成為一個平台
燭光網絡 165期 (p.12)

究竟是時代塑造教會,還是教會塑造時代?這是令人十分唏噓的提問,因為理想和現實之間往往有很大的落差,雖然所有教會的領袖都應該知道神的心意是要我們合一,但分裂和各有山頭似乎才是基督教的基因,教會和競爭激烈的商業機構有時看來沒有太大的分別,以香港一個小小的城市為例,卻竟有1300多間堂會、數以百計的基督教機構和超過20間神學院或培訓機構,資源的浪費、人才的分散、事工的重疊實在令人感慨。面對當前社會的變遷和壓力、經濟環境轉差、人才大量流失,也許是一個適合的時候讓一眾堂會、機構和神學院的領袖反思自己和其他主內群體的關係。
在10月29日重陽節當天,Oneness3.0在觀潮浸信會舉行,由於今年強調的是堂會與基督教和社福機構、神學院、以至商界的協作,作為基督教機構協會的副主席,筆者和明光社的同工都十分樂意參與籌備和出席當天的聚會。當天的內容十分豐富,但由於場地所限,出席的人數只有600左右,堂會和機構加起來亦不過約100間,不過,身在其中仍感受到一眾參加者的興奮和熱誠。
首先,最令人欣慰的是看到多間神學院的院長/候任院長出席,大家對神學教育仍然充滿熱誠,並且十分重視未來傳道人的生命培育,期望堂會仍然能夠將優秀的弟兄姊妹推薦入神學院,而神學院除了激發學生擴展神國度的熱情之外,亦在支援初職牧者和裝備信徒領袖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當前教牧流失嚴重,神學生入讀人數減少的情況下,其實堂會和神學院之間更應加強溝通,讓神學院的裝備更切合堂會的需要;另一方面,作為機構的總幹事,個人認為面對社會的新常態,神學院可培養更多敢於以新的形式和方法牧養弟兄姊妹、接觸未信群體的城市宣教士,令教會不會被困在四面牆之內。
今次聚會令人感動的是,在午膳時間安排了7個以不同創意牧養年青人的牧者分享,令大家看到教會可以用不同的形態去關心和接觸弟兄姊妹和未信的群體,在愛和接納的關係下得以凝聚;亦看到一些牧者對弟兄姊妹的關心十分埋身,付出的心力十分之多,晨昏顛倒,幾乎隨傳隨到,很明顯牧養對他們來說不是一份職責而是一個召命。現場所見,不少參與者都對他們的事工十分感興趣,也感受到大家都有種不能不變的心態,期望大家求變願變的心不會只停留在感動,而是有所行動。大部份傳統堂會都面對青少年人數大幅下降的嚴峻挑戰,而筆者到不同堂會講道所見,會友老化已是十分普遍的現象,而我們若繼續只從長者的經驗去評估今天年青人的需要和對教會的期望,恐怕只會繼續出現事倍功半的錯配情況,大家雖然費了很大的氣力,卻只像在打空氣。
堂會與基督教機構合作不是甚麼新的事物,問題往往只是堂會及弟兄姊妹很容易內聚,甚至將本身的堂會等同整個教會,只在有餘力或特別感動時才關心某些基督教機構的事工,看不到堂會和機構是重要的伙伴。不同機構關心的事工和群體,因為十分專注和熟習,可以成為堂會的領路者和橋樑,讓堂會的服侍更貼地和精準,事半功倍,而堂會的支持亦能為機構的服侍提供所需的金錢和人力。此外,不少堂會在星期一至五都重門深鎖,在樓價和租金高昂的香港是嚴重的浪費資源,若能與機構共享空間,作為辦公及活動地點,彼此分擔支出,又可以合作發展事工,絕對是利大於害,可惜不少堂會因為怕麻煩、怕出事、怕風險,所以寧可丟空堂會的寶貴地方亦不願意開放堂會,其實和將主交託的金錢埋在地下沒有分別!若果有人用成本效益評估一下全港堂會的資源運用,其浪費程度恐怕可以在眾多不同類型的社會團體中名列前茅!這種不做不錯的心態其實比官僚主義更官僚,好像一些公務員一樣,反正不是自己荷包的錢,蝕了也不會「肉赤」。
至於堂會和社福機構的合作,令人欣慰的是一些社福機構和商界的基督徒都是十分正面和積極的,而且他們已經有不少與地區堂會合作的經驗,由於一些大型的基督教社福機構有很多不同的地區服務中心,他們需要很多義工協助,合作的重點不只是「找人回教會」,而是「教會如何進入社群」,實現「無牆教會」的理念。若能將教會的空間和人力,與機構的專業服務結合,將能大大擴展福音工作的覆蓋範圍。
當合一仍然遙不可及的時候,其實可以由合作開始,只要大家願意踏出一步,或許起初會有不少困難、文化差異需要克服,但只要大家都抱著包容的態度,慢慢便會摸索出更佳的合作模式。退一步說,若大家未有合作的模式和構想,亦可以先由合群開始,好像Oneness這類聚會,其實是一個讓大家可以彼此加深了解和認識的機會,願意參與、擴闊視野是作為領袖應有的態度和胸襟。
多年以來,筆者作為基督教機構協會的董事和積極參與者,就是相信透過機構協會這平台和總幹事團契,可以讓不同機構的負責人走在一起,透過分享和交流,啟發更多的創意和合作機遇。相信Oneness亦在扮演同樣的角色,而且接觸的層面更廣,但願堂會、機構、商界和社福界未來會擦出奇妙的火花,成為照亮香港的燈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