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與是旦之間,助孩子掙脫完美枷鎖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1/07/2025

香港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已經響起了警鐘。在2023年公佈的「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顯示,影響年輕人精神健康的三個主要因素,分別是學業成績(95.1%)、家人期望(93.7%)與家庭關係(92.2%)。[1] 這不僅是冰冷的數字,更是無數深夜書桌前疲倦身影的真實寫照,亦令親子關係處於巨大的張力之下。

「贏在起跑線」的觀念深植於香港教育土壤。大學熱門科目學額僧多粥少,不同學科畢業生的社經地位與薪酬懸殊,驅使許多家長將學業成視為家庭的核心投資,爭入名校、密集補習,讓大小興趣班填滿日程,都成為了家長的具體行動。當補習進修成為風氣,「不進則退」的焦慮亦隨之出現。部份家長半推半就地捲入競爭漩渦,深恐片刻鬆懈便導致孩子成績下滑,前程大受影響,層層疊加的壓力掉落在父母、孩子的肩膊上。

壓垮人的完美主義

父母愛惜孩子,為了孩子的將來未雨綢繆、出錢出力,而孩子亦渴望回應父母的期待,令雙方常不自覺地背上了完美主義的枷鎖。有學者列出了三種完美主義的面貌,它們分別是自我導向、他人導向及社會期許完美主義。[2]

如果孩子背負自我導向完美主義的枷鎖,他們會將極高標準內化,嚴苛審視自身。一些深夜苦讀至崩潰仍自責「未夠好」的中學生,或因一次測驗失手便全盤否定自己的高小生,便是典型的例子。他們的內心總是迴盪著「我必須滿分」,不能達到這極高標準,就自覺羞恥,甚至厭惡自己背負他人導向完美主義枷鎖的父母,會將不切實際的期望投射於孩子身上,例如孩子數學考試得了92分,父母仍會死盯著8分失分,給孩子傳遞出「你達不到要求」的訊息,直接影響親子的情感依附關係。至於受困於社會期許完美主義枷鎖的父母,盲目地相信「社會只接納完美的人,他們認定「非band 1學校不可」,或強迫孩子參加毫無興趣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課程,只因他們深信「人人都在上這些課程」,其背後邏輯是「不完美會立即被淘汰」,他們盡全力迎合社會的期望,以換取認同。

消失了的遊戲時間

為追求成績,部份家長以過量補習擠壓孩子,令他們喪失了自由遊戲時間。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建議,兒童每日應享有多於一小時的自由遊戲時間。然而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的一項調查發現,在約1,000名受訪小學學童中,僅不足半數學童達標,每日有多於一小時自由遊戲時間,24%學童每日遊戲少於一小時,9%更完全沒有遊戲時間。[3] 「自主」是自由遊戲的重要元素,遊戲由孩子主導內容及人數,亦毋須追求特定成果;[4] 這與目標導向的興趣班,本質上截然不同。上述調查更發現功課時數是影響兒童社交能力的其中一項生活元素,而功課時數愈少,能對學童社交能力造成正面影響如此看來,學習時數與遊戲時間確實需要取得平衡,讓孩子有充足的機會在遊戲中掌握社交技巧及減輕生活壓力。

追求進步跟高標準、完美主義存在關鍵差異,追求進步鼓勵成長,完美主義卻帶來窒息和壓迫。家長需敏銳辨別,孩子的努力源於熱愛與好奇,抑或出於恐懼或焦慮?當孩子呈上成績單時,父母的反應是關懷的擁抱,抑或是永不滿足的挑剔有保留的讚賞?

是旦主義的三重智慧

完美主義或帶來短期成效,卻侵蝕身心健康,更令親子關係備受分數戰的衝擊。難道這些真是家長所期待的嗎?當家長感到迷失之時,「是旦主義」(Sidanism)以三重智慧提供轉念之路,以「接納真實acceptance)、跳過執念jump over the problem)、活在當下mindful life幫助人調整一下想法

父母可以怎樣應用是旦主義?父母得「接納」孩子是獨立個體,有其優勢與局限,也要接納自己並非超人,無法掌控所有變數。如果孩子的數學邏輯思維薄弱卻有豐富藝術天份,作為父母,與其努力改變現狀,強求孩子成為「全能」學生,不如是旦地接納孩子的天賦特質。「跳過執念」的智慧是指假如難題如山攔路,像孩子遇上難以學懂的方程式,與其死纏令父母跟孩子都身心俱疲,不如戰略性繞道而行,稍作休息,這非放棄,而是相信人們擁有的心理調節力,在共享雪糕、漫步公園之際,答案或於放鬆時自然浮現。最後是「活在當下」的智慧,父母需掙脫「未來成功學」的單一劇本,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週末拋開功課進度表,是旦地躺於草地上觀賞白雲;晚餐時餐桌上不談成績分數,輕鬆地聊聊今日發生的無聊趣事。[5] 成功不必狹隘地與名校光環、獎牌數目畫上等號,從容地享用一碗熱粥、共創一幅充滿童真的塗鴉,皆是當下值得欣賞的小美善,其實父母跟孩子何需科科滿分才能展現笑顏?

孩子最珍貴的裝備

面對人工智能(AI)浪潮,今日所謂的熱門工種或成他朝的夕陽產業。父母能給予孩子最珍貴的裝備,絕非成績分數或獎牌數目,而是堅實的親子關係所帶來的情感支持,培養孩子有穩定情緒與善待自己的智慧,並且能夠明白即使生命有起伏,仍可豁達面對。這些珍貴特質正是AI無法複製的核心競爭力。親愛的家長,讓我們鬆開完美主義的枷鎖,我們養育的是孩子,而非一張成績單,守護孩子的內在光芒,遠比執著分數更能為其照亮前路。


[1] 〈「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研究結果〉,家福會,2023年10月4日,網站:https://www.hkfws.org.hk/assets/files/reserch_reports/__20231011.pdf(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7月9日)。

[2] 庫蘭〔T. Curran〕:《完美主義的陷阱:在總想要更多的世界,掌握「足夠好」的力量》(The Perfection Trap: The Power Of Good Enough In A World That Always Wants More),林楸燕譯(新北:日出,2024),頁45、226–231。

[3] 文雪萍:〈調查:本港有逾半學童睡眠不足 接近1成學童沒遊戲時間〉,《香港01》,2025年2月12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183223/調查-本港有逾半學童睡眠不足-接近1成學童沒遊戲時間(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7月9日)。

[4] 譚亦斯、林俊彬:〈係時候玩啦!〉,香港教育大學,網站:https://www.eduhk.hk/fsac/view.php?secid=6409(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7月9日)。

[5] 許龍杰:《是旦主義:唯有認真地是旦,才能對抗現實的荒謬》(香港:青馬文化,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