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義為本的生涯規劃

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16/09/2019

說起生涯規劃,我們會想到:未雨綢繆、事先計劃或人生藍圖,相信這對每個青年人來說,乃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環。自2009年推行新高中學制之後,不少學校都有為學生開展生涯規劃,然而多年來似乎成效不佳,到底原因何在?而真正的生涯規劃又應該是怎樣的?讓我們一同探究一下。

自2014/2015學年起,教育局每年向開設高中課程的公營學校提供約50萬港元的經常性津貼,支援學校推展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服務。生涯規劃教育希望幫助學生獲得所需知識、技能和態度,再配合他們的興趣、能力和方向,作出明智的升學/就業選擇,並把事業/學業抱負融入與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緊扣起來。[1] 然而,過了五年,有調查顯示學校的生涯規劃卻為人詬病,[2] 這都與下面的原因有關:

  1. 大部份學校仍將成績視為最重要,因此學生很難按自己的長處、興趣發展。
  2. 香港的產業高度集中在金融、地產、服務業等,而新興產業發展遲緩,選擇有限。[3]
  3. 現今職場的變化——合約工作、自由身合作模式、轉換工作甚至轉換事業愈趨普遍,多變的工作軌跡,自然使預先的規劃變得困難。[4]

從上述可見,在行業選擇有限,重視成績與「搵食要緊」的大環境下,學校的生涯規劃恐怕更像就業輔導,只是為了應付未來「搵食」而規劃。其實,學生對此並不陌生,這與他們讀書時常聽到的一句話如出一轍:「要用心讀書,只要讀好書,將來就會有好前途,不然就『揸兜』(行乞)。」在這種「為出路而讀書,為工作而規劃」的模式中,有兩種無形的力量驅策著人們:「恐懼」與「貪婪」,它們拿著棍與胡蘿蔔,逼迫人們去努力與達標。於是,許多人被給予了目標,出於對「揸兜」的懼怕,他們抑制住內心的厭惡與抗拒,無奈地負重前行。若在途中遇到了困難或不公,他們便會逃避退縮,怨天尤人。而少數吃得苦中苦的「高人」,在歷盡艱辛,終於攀上人生巔峰後,卻錯愕地發現,自己夢寐以求的人生不過如此,繼而迷失了人生方向。

既然如此,我們的出路又在哪裡?我們應該怎樣規劃人生呢?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自己活著的意義是甚麼。這包括:我是誰?我從何而來?我來到這裡是為了甚麼?我內心對此生的渴望是甚麼?正如著名演說家和教育工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在《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一書中指出以終為始的精神(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就是當我們有了人生終極的願景時,我們每一天每一刻都朝向這個願景出發而全力以赴時,我們的人生才會變得精彩而無悔。[5] 事實上,終極使命所帶來的動能、熱忱和諸般積極的情緒,是胡蘿蔔與棍遠遠不可比擬的!以終為始者的心靈是醒覺的,他們不單清楚自己的身份與使命,也會主動規劃人生,把握分秒去實踐夢想。工作對於他們來說是充滿渴望與興奮的,困難與不公只會化作幫他們更上一層樓的能量。

事實上,歷史中有許多偉人就是踐行以終為始之信條的人。就如:忠於召命、致死盡忠的使徒保羅;解放黑奴的英雄,主張自由平等先驅的美國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以非暴力及和平方式,帶領印度脫離殖民統治的聖雄甘地(Gandhi);濟世救民,被稱為平民總統的孫中山;被稱為苗族救星的宣教士柏格理(Samuel Pollard),還有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護士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促使宗教改革發生的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人際關係學大師卡內基(Dale Carnegie)等等。雖然他們已經離開,但他們所留下的精神遺產、所發出的人性光輝,至今還深深地影響、照耀著世界。

也許你會說,他們都是偉人來的,若不是他們天資過人,就一定是毅力驚人,平凡的我怎可能會像他們一樣?其實,阻礙我們改變的正是我們自己。正如知名生涯規劃師古典在《拆掉思維裡的牆》一書所言:心智模式的好壞決定了人生的認知和行動,進而影響人生的高度。而我們的思想往往來自父母與社會對我們多年的薰陶,進而限制了我們對自己、對世界的看法與做法。又如在1954年以前,當時的社會普遍認為人類是不可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的。但當首破此記錄的賽跑運動員羅傑.班尼斯特(Roger Bannister)出現後,就有愈來愈多的人同樣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這是因為那個「四分鐘的魔咒」被打破了。[6] 所以,許多時候,阻礙我們的不是環境,也不是我們的命運不好,而是許多深藏於心底,不相信自己的謊言,和錯誤扭曲的想法,它們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思想、行為模式,把我們牢牢地鎖在自卑、逃避、自欺欺人的牢籠裡。

也許,我們要像電影《獅子王》裡的辛巴一樣——在克服了種種磨難,除去世界給我們的謊言與標籤後,才能重新找回自己獨一無二、尊貴無比的身份與使命,繼而活出屬於自己的真正人生。如果你正落在困苦與迷茫裡,請記住這一句:要記得你是誰!生涯規劃最重要的是要先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1] 教育局學校發展分部升學及就業輔導組:〈中學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指引(第一版)〉,生涯規劃資訊,2014年5月,網站:https://lifeplanning.edb.gov.hk/uploads/page/attachments/CLP-Guide_Chi_15_Clear-version.pdf(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8月31日);吳克儉:〈為新學年訂定目標 助各同學健康成長〉,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教育局,2014年8月31日,網站:https://www.edb.gov.hk/tc/about-edb/press/insiderperspective/insiderperspective2014083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8月31日)。

[2] 〈【01觀點】與年輕人談生涯規劃 你又怎規劃自己的生涯〉,《香港01》,2017年5月20日,網站:https://www.hk01.com/01觀點/92233/01觀點-與年輕人談生涯規劃-你又怎規劃自己的生涯(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8月20日)。

[3] 同上。

[4] 見註2。

[5] 史蒂芬.柯維〔S. R. Covey〕:《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20週年紀念版)》(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高新勇等譯(北京:中國青年,2011)。

[6] 古典著:《拆掉思維裡的牆: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