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愛施教的性教育
燭光網絡 123期 (p.7)
學校性教育往往出現立場之爭,保守與開放的態度在性教育的立場上形成了兩大取向。保守一方著重性的忠誠,教導學生守禮、律己,將性留在婚姻中;開放一方則強調多元自主,教導學生在有共識及安全的情況下進行性探索。這就是有節制、禁慾性教育或守貞性教育(Abstinence-Only Sex Education),與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的分歧。
引導學生思考的性教育
過去禁慾性教育常被批評是「恐嚇式」性教育,[1] 以性行為會導致墮胎或性病這些負面的影響來警戒學生,不要發生性行為。雖然明光社的情性教育是站在保守一方,但我們認為性教育不應只鼓吹禁慾。性是美好的,亦需要有其界線,學生要知道性行為的後果,當作出抉擇時他們便可以考慮有關因素,而「恐嚇」往往未必有效,更重要是客觀地將性行為可能導致的各種情況陳述出來,引導學生思考。
雖然,明光社的立場屬於保守一方,但不代表我們否定全面性教育的所有內容。以青少年性行為為例,我們相信婚後才發生性行為能為學生帶來最大的保障。不過,安全性行為確能有效防範性病及避免意外懷孕,我們亦同意需按學生的情況和社會現況調整性教育的內容。
學習訂立親密的界線
調查顯示,受訪的香港中三至中六男生和女生,分別為6%和4%有性交經驗,[2] 在美國有類似的調查顯示有46.2%的受訪高中學生已有性方面的經驗,[3] 雖然兩個調查對性經驗的定義有所不同,但相信整體來說,香港中學生仍然是較為保守的。既然他們大多尚未有性經驗,性教育便應聚焦在建立正確的性觀念上,導師可鼓勵學生為著自己與對方的益處,訂立清晰的親密界線,將性留在婚姻中。
也許有些同學未必同意這樣的觀點,對此,我們予以尊重,但仍需重申,尚在青少年階段的同學,未有足夠能力應付性行為帶來的一些後果,他們需要注意親密界線,並留待長大後才發展忠誠的性關係。如果參與性教育講座的同學大部份已與異性有親密關係、甚或是性活躍份子,導師則有需要教導他們正確使用安全套的方法。不過,這不是性教育的唯一內容,同學亦需要反思目前的關係,謹慎地作抉擇,並積極考慮改變現有親密關係的模式。
明光社不時被評為保守,但我們欣然接受這個標籤,因為保守代表我們在性的態度上比較謹慎、強調對異性的尊重、以及行事為人有節制,這是我們的信念,亦是不少老師、家長和學生的信念──我們的標準其實是和大部份的家長十分一致,就是要保護我們的年青人不會在身體和心靈未準備好的情況下,受到不必要的傷害,並協助他們將來能與所愛的人信守一生的承諾。本社的情性教育一直以來得到不少學校的支持與肯定,這都鼓勵我們迎難以上,為學生的福祉而努力。
(本文原載於第123期〔2018年11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鍾詩韻:〈沒有全面的性教育,後果不只是青少年缺乏性知識〉,關鍵評論,2018年7月17日,網站: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9932(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2月11日)。
[2] 〈新聞稿:「二零二一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報告(中學生調查)〉,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22年6月14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media-centre/press-releases/detail/report-on-youth-sexuality-study-2021-secondary-school-survey(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2月11日)。
[3]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2023,”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 Report 73, no.4 (October 10, 2024), 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73/su/pdfs/su7304-H.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