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人生系列:正義與關懷

兩種對立又相輔相承的倫理觀
羅秉祥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14/03/2017

世界上只有一套倫理觀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倫理問題嗎?答案當然不是。1月20日晚上,羅秉祥教授在眾多倫理觀中,為我們介紹了Lawrence Kohlberg及Carol Gilligan的兩套倫理觀。道德發展心理學大師Lawrence Kohlberg 提出了一個以正義為核心的道德思考理論,而他的助手Carol Gilligan認為這個理論帶有男性偏見,於是提出了一個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思考理論,以反映很多婦女的道德關懷。Gilligan這個以人際關係為核心的思考模式,與華人文化有很多相通之處。

三個層次六個階段的道德思考理論

Kohlberg有興趣去探討人類的道德判斷力的發展情況,於是他花了兩年時間,以及用了一個極具道德爭議的處境題,[1] 訪問了數十位年齡分別是10、13及16歲的少年,當中幾乎全是白人。Kohlberg旨在分析他們的道德思考模式的發展階段,而不是他們的答案對錯與否。

根據這班少年所提供的答案,Kohlberg建立了三個層次六個階段的道德思考模式發展架構:

第一層次:

前約定俗成

(Pre-conventional Level)

第二層次:

約定俗成

(Conventional Level)

第三層次

後約定俗成

(Post-conventional Level)

第一階段:

服從權威,避免懲罰

第三階段:

人際關係中盡責、滿足角色期望、朋輩壓力

第五階段:

不墨守成規,道德高於法律,維護基本人權(才是社會之基礎)

第二階段:

滿足個人需要/利益,互利

第四階段:

履行社群義務,維繫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福祉

第六階段:

訴諸最高道德原則來化解法則間衝突,普世(理性)道德原則:正義;平等尊嚴

 

 

 

 

我們從上面的列表中看到每個層次都包括兩個階段。事實上,這分類不在乎被訪者回答應該或不應該,而在於他們背後的理據及思維。簡單來說,第一層次是從自我去看事物;第二層次是從社會或他人的期望去看事物;而第三層次則指到人會獨立思考,超越社會的框架,不認為社會所定立的便一定對,而會以一些普世價值如正義等去考量事情。

以關懷為主的倫理思考

Kohlberg的道德思考理論無疑是客觀的,然而Kohlberg的研究助理Gilligan,卻繼Kohlberg之後提出了另一套倫理思考理論。她指出Kohlberg所訪問的對象全部都是少年,當她訪問少女相同的問題後,卻得出很有趣的答案。她發現少女們的答案不一定可以放進Kohlberg所建立的道德思考架構當中,有些看似屬於第一層的程度,不過只因為少女們的著眼點不同,而不是本身不成熟。結果顯示她們回答問題時並不是以抽離的理性主導,她們比較看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亦希望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所以她們盡量希望想出兩全其美的方案,而不是一刀切回答應否偷藥。

對於Gilligan來說,這種另類的思維模式不一定因著性別不同而來,它只是與Kolhberg提出的思維模式不同,不同即代表沒有好或壞之分,也不能以一種思維模式來判斷另一種思維模式,只可以說有另類的思維模式。這一點中國人可能比較容易理解,因為華人的儒家思想,便比較著重關係及兩全其美,而不是著重理性或抽離的分析。

不過,這並不表示Gilligan訪問出來的內容是雜亂無章,不能分類。她同意Kolhberg所說人的道德思維發展可分為:1)前約定俗成(自我);2)約定俗成(社會或他人)及3)後約定俗成(超越自我)三個層次,只是當中內容有所不同。Kolhberg的內容分類著重抽離的價值及規矩,如在第三層次的第五階段,權力是重要的考量,在第六階段便是公義。Gilligan卻從「關懷」的視點出發,指出第一層次人只關懷自己;第二層次是人活在別人加給自己的壓力,犧牲自己而去關懷他人;第三層次則是超越第二層次不平等的關懷,既關懷自己,又關懷他人。在第三層次,Gilligan也提到權利,只是Kolhberg所說的權利是經過計算。以Heniz的倫理處境題為例,到底是生存權重要,還是財產權重要。而Gilligan所談的倫理著重點在人際關係及關懷,因此不是抽離地去談論權利,也考慮擁有這些權利的人。

相輔相成的兩種倫理觀

羅教授指出Kolhberg這種清晰、理性以及容易掌握的倫常思考架構,幾乎在美國大行其道。例如當人討論到是否可以墮胎的時候,大多會從胚胎的生命權及母親的權利出發,於是社會又會去爭論胚胎是否算得上是一個人。然而,羅教授指出有不少意外懷孕的母親,她們不是思考腹中的那一塊肉究竟是否一個人,而是已經當了他們是與自己有連結有關係的嬰孩。他認同Gilligan的說法,Kolhberg與Gilligan這兩種理論看似對立,事實不是互相排斥,反而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正義與關懷,是我們處理很多道德難題時兩個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們的道德抉擇,需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1] Kolhberg的處境題Heinz dilemma是這樣的:有一個人成功研發了醫治癌症的藥物,這種藥物的成本是200元,他以2000元賣出此藥。Heinz先生的太太患了癌症,他竭盡所能,才能向朋友借到1000元,他請求藥物發明者,可否把藥以1000元賣給他,又或者容他先付1000元,之後再還清餘款。藥物發明者堅決要收取2000元,Heinz唯有偷藥去救活其妻子。Kolhberg的問題是:Heinz應否為了救活他的妻子而去偷藥?為何應該?為何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