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版 (生命倫理雙月刊 68期)

AI醫學

生命倫理雙月刊 68期 (p.2)
11/03/2021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已經在很多行業中被應用,如日本、中國、韓國先後推出24小時不用休息的AI主播。[1] 還有會做pizza、漢堡、刀削麵等的AI機器人廚師,[2] 及可以在短短幾分鐘寫出約40,000篇報道的AI記者,還會寫出法文和德文。[3] 在醫學方面,AI也開始有所作為。

現今,AI在醫學方面的應用主要有四方面:[4]

2100科技大未來

生命倫理雙月刊 68期 (p.5)
11/03/2021

《2100科技大未來:從現在到2100年,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Physics of the Future: How Science Will Shape Human Destiny and Our Daily Lives by the Year 2100

作者:加來道雄(Michio Kaku)
譯者:張水金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7年

科技的躍進必然影響人類的生活,改變人類的行為。20年前,若有人告訴你只要擁有一部智能電話,等於擁有一部相機、微型隨身電腦,出遊時不必攜帶大量器材和地圖,根據語音導航就可以到達目的地,大家可能認為這些高科技產品,難以在可見未來看到;但時至今日,智能電話已不是甚麼新奇的高科技產品了。不知道《2100科技大未來》一書介紹的高科技產物,會否讓大家有類似想法?

要保育的何止是建築

生命倫理雙月刊 68期 (p.6)
11/03/2021

一次意外發現「羅馬式」配水庫,為原來在2020年只有無窮無盡壞消息的香港,送來一份小小驚喜:誰想得到,水務署在九龍石硤尾的主教山進行拆卸工程期間,竟然有市民發現羅馬式配水庫此等歷史建築。一個平凡不過的小山裡,原來埋沒了超過一個世紀的石柱、磚拱,如不是在清拆工程時有市民發現,恐怕它只會默默地被埋在地下。

從這次事件來看,如果要以「混賬」來形容香港政府對工程和發現古蹟的應對,真是絕不為過。按現時法例,若要進行涉及古物和古蹟的任何工程,都必須經詳細評估,並諮詢古物諮詢委員會(古諮會)。然而,在2017年水務署就配水庫拆卸工程申請諮詢古諮會,並沒有對配水庫資料作調查,就將主教山配水庫「理解」為一個水缸(這個意思是,不單沒有實地視察,就可能連原有圖則都沒有拿來看過,可想而知這次審閱是何等草率),而負責古物事務監督行政工作的古物古蹟辦事處又只跟著水務署「靠估」一樣的資料,認為配水庫並不是要作評級的構建物,判斷為毋須跟進。為此,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就部門溝通時敏感度不足致歉。[1]

重溫「漂一本有聲好書」之《生命倫理的四季大廈》

生命倫理雙月刊 68期 (p.8)
11/03/2021

《生命倫理的四季大廈》的作者區結成醫生,是香港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總監,對他來說,醫療、生命與倫理這些課題是他要面對的「日常事」。「日常事」並不等於一成不變的事務,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技術必然會帶來新的倫理反思,醫生是倫理實踐者,區醫生看待倫理也相當實際,他認為「『倫理』就是關於選擇對的事去做,和弄清楚道理。生命倫理關心生和死,以及兩者之間的事情,尤其是醫學和生命科技引起的問題。」如果你想閱讀一本與生命倫理相關,並且「落地」的書,可以考慮閱讀此書。至於沒空看書的朋友,歡迎大家進入明光社網頁或YouTube,觀看由明光社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歐陽家和主講,一連四集的「漂一本有聲好書」之《生命倫理的四季大廈》,一起「閱讀」書中幾個課題,包括:生命誕生的倫理;心肺復甦法、安樂死的倫理爭議;人類實驗的倫理;醫學倫理的討論。「漂一本有聲好書」還有其他好書介紹,歡迎到明光社網頁收看。

生命倫理的四季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