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版 (生命倫理雙月刊 44期)

請從不聞不問之中走出來

生命倫理雙月刊 44期 (p.1)
14/03/2017

踏入2017年,特首選戰「跑馬仔」,就算如何不問世事、堅離地、無投票權的基督徒,都會「食下花生等睇戲」,少不免也會留意一下。而很多時,教會一句「政教分離」,就叫我們對社會事務抽離,「中立」彷彿成為了我們避世、不聞不問的同義詞。

但《聖經》是這樣教導嗎?保羅教導我們:「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十二17-18)。《聖經》叫我們要留心眾人的事,要努力去做好事,也叫我們要和睦,成為和平之子。正如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前會長袁天佑牧師曾分享:「中肯非中立。在風頭火勢中保持中立沉默,只會助長權貴力量,唯有是其是,非其非,才是應有之義。」

今年剛好是馬丁路德改教運動五百週年紀念。當年路德為著天主教販賣贖罪券及其他流弊站出來,在教堂大門上釘上「九十五條」,自此改教運動一發不可收拾。今日的基督徒英文為「Christian」,其實我們有另一個更好的稱呼:「Protestant」。有人將之譯作新教徒,其實原意正是「抗議的信徒」:看見不公不義的事時,有著一份神聖的不滿足,要為著所持守的真理發聲,不怕難,不沉默。

基督徒,請你由不聞不問的所謂中立中走出來。今年,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對談系列,將以《抉擇人生》作主題,讓我們都在地上,將信仰活出來!

抉擇人生系列:正義與關懷

生命倫理雙月刊 44期 (p.2)
14/03/2017

世界上只有一套倫理觀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倫理問題嗎?答案當然不是。1月20日晚上,羅秉祥教授在眾多倫理觀中,為我們介紹了Lawrence Kohlberg及Carol Gilligan的兩套倫理觀。道德發展心理學大師Lawrence Kohlberg 提出了一個以正義為核心的道德思考理論,而他的助手Carol Gilligan認為這個理論帶有男性偏見,於是提出了一個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思考理論,以反映很多婦女的道德關懷。Gilligan這個以人際關係為核心的思考模式,與華人文化有很多相通之處。

三個層次六個階段的道德思考理論

Kohlberg有興趣去探討人類的道德判斷力的發展情況,於是他花了兩年時間,以及用了一個極具道德爭議的處境題,[1] 訪問了數十位年齡分別是10、13及16歲的少年,當中幾乎全是白人。Kohlberg旨在分析他們的道德思考模式的發展階段,而不是他們的答案對錯與否。

「娘娘」不是世界全部

生命倫理雙月刊 44期 (p.4)
14/03/2017

大抵沒有哪個男生聽到心儀女神說一句「比男朋友更親更重要的好友」會覺得「如願以償」而心滿意足。哪個「兵」不會妄想有一天自己也可當「娘娘」的真命天子?

其實當「兵」也不是件新事,看看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筆下《神鵰俠侶》中郭靖及黃蓉的大女兒郭芙。自小與武敦儒、武修文兄弟一同在桃花島長大,郭芙盡得母親優良遺傳,生得美艷動人,足以成為外貌協會會花。雖因父母寵愛而變得任性驕縱,但武氏兄弟仍然奉為「娘娘」,兩兄弟吃過的苦頭不言而喻,長大後兩兄弟為娶郭芙為妻而反目成仇,甚至兵刃相見。若不是楊過劍走偏鋒,以一招自我犧牲,兩兄弟可能還只餘下一個。

「娘娘」在她的桃花島成長世界本來就只有兩個男孩,而且兩個都是自己父親的徒弟,順理成章很大可能終有一天要在兩個中選一個,而她或可以繼續擺高姿態地觀望,反正她相信兩個「兵」也只會寵她一個。小說中甚至記述她說道:「大武哥哥斯文穩重,小武哥哥卻能陪我解悶……可是我一個人,又怎能嫁兩個郎?」誰知道楊過以狂傲不羈的姿態出現反令郭芙芳心大亂,心底的愛慕更一直收藏多年,這正應了「兵」所要的愛情,其實不是耐心排隊可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