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地區:美國

去年感恩節前夕,和家人開開心心地乘早機飛往夏威夷(由洛杉磯轉機到貓兒島),可是飛行不足一小時,有乘客突然不適,情況有點緊張。幸好經過一輪急救,該乘客已清醒,而機長隨即把飛機折返原地。抵達機場後,該乘客和家人馬上登上已經停在機場等候的救傷車。眾乘客就在飛機上小休和等待工作人員補充急救用的氧氣,一切就緒再原地出發飛往洛杉磯。
我們因為救人事故而延誤了轉機的航班,感恩在非常繁忙的日子裡找到一班可供六人飛往檀香山的夜機,又感恩可以臨時訂到在檀香山機場附近的酒店小休幾小時,最感恩是可以來一個熱水浴洗去一天的疲勞。感恩能在感恩節的凌晨平安地從檀香山飛往目的地貓兒島。
由於當天是感恩節,我們只能買到有限的食物。感恩有其他來自不同班機的朋友趕及在感恩節前夕替我們買下一些「救急扶危」的即食麵、麵包和雞蛋,這也成為了我們最特別的感恩節大餐。
雖然折騰了一整天,消耗了一天的假期,酒店和交通等開支都超出了預算,但救人始終是首要。有甚麼比救回一條生命更重要?當時機上有乘客悠然自得繼續打遊戲機、看電影,亦有乘客表現得不耐煩在機艙內走來走去;而我們就心裡不斷地為那位不適的乘客禱告。感恩上帝聽禱告,但相信最感恩的應該是那位身體不適的乘客及其家人。突如其來的生命危險,赫然驚覺原來死亡可以是這麼接近!儘管那乘客頗年輕,但死亡仍會隨時來叩門。
我們一生中經歷過幾次突然失去至親,他們都不是有病在身,每天都是如常的生活作息。故此,在他們無故地被發現沒有氣息之先,沒有甚麼跡象讓我們能預早察覺。由於以往的傷痛經驗,在機艙上那一刻,我們很容易就代入,瞬間再次感受到有人在與死亡搏鬥,希望能把該乘客從死亡邊緣拉回來。感恩該乘客是在其他人同在時出事,機上也有資源幫他急救。
去年除夕有機會往紐約走一趟,順道探探親友。其中一位至親打了兩天電話也聯絡不上,惟有登門碰碰運氣(同行的人曾建議我們改天才去,但我們仍然堅持一落機就去探)。感恩大門沒有上鎖,我們順利地自行入屋探望和寒暄一番,來個開心自拍照,還說好「遲些」再來探望。誰知兩星期後收到突如其來的極壞消息──那位至親無故地走了。那次登門就成了我們最後一次的見面,那張自拍照也成了我們一起拍攝的最後照片。感恩,我們在碰運氣的情況下仍有最後見面的機會。
在喪禮或慰問中,最常聽到節哀順變一詞。可是,實際上即使花了30年的時間也不會完全抹去傷痛和遺憾。我們喜歡用以下一句說話安慰失去至親的人(包括安慰自己):讓我們一起努力把哀傷轉化成懷念。哀傷是比較負面和消極的,但懷念卻可是正面和積極的,能成為失去至親者繼續前行的動力。
死亡如鬧鐘不斷在計時,又如玩音樂椅遊戲一樣,音樂隨時會停。時間一到,失去至親的人未必有機會向死者說出最後想說的話,或做最後想做的事。死去者也如是。將要死的人有沒有預感自己大限將至?是否「有跡可尋」可讓身邊的人發現「不尋常」?如果沒有預警訊號,那麼我們能否乾脆把握時機,每天都當作是自己或眼前人的最後一天,向對方說未完的話、做未完的事?
常言道:珍惜眼前人。當我們還擁有時,誰會珍惜?我們很容易會認同珍惜眼前人這個道理,但每天面對忙碌的生活時很快便會忽略了眼前人,忘記了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