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不是供水站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畢業於建道神學院,在香港牧會五年後嫁到台灣,現居台灣並在中華福音神學院進修教牧學博士,在台灣宣道會作義務傳道,主要協助教會和宣道差會開荒植堂及服侍在台港人。
20/05/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地區:台灣

今天去圖書館還書,順便想裝點水喝。台灣很多圖書館都很貼心,設有飲水機,提供熱水、溫水和冷水三種溫度,讓大家可以稍微補充水分。但機器上也清楚標明:「供現場少量飲用,請勿大量取水。」不是給人打包水回家的。

結果我就親眼看到一位神操作的阿姨,手裡拿着三個超大的空瓶(每個差不多1公升),慢條斯理地裝水——而且是三種溫度都不放過,熱水、溫水、冷水輪流來,一瓶接一瓶,還裝得超滿。說真的,她那專注的態度,好像不是在裝水,是在進行什麼精密的實驗。

我站在旁邊,手裡只拿着一個小水壺,等了將近10分鐘——那台飲水機的出水速度偏慢,感覺都快吐氣如絲了,像是被用到情緒崩潰一樣。

說實話,台灣的街頭巷尾幾乎都有投幣供水站,幾塊錢就能取乾淨水,沒必要在圖書館佔這種小便宜。而圖書館的水,本來就是給現場讀書或休息的人應急喝幾口的,不是用來當補水大本營的。

當然啦,什麼人都有。但這種明知規則還公然無視的行為,真的有點令人無語。這種情況會讓人不禁想像:下一步是不是要見到有人帶鍋來煮麵?

其實剛來台灣時,我曾經以為這裡的人普遍素質挺高,但日子久了,漸漸也看到了另一面。像我家人曾提過,大賣場會提供免費冰塊,讓客人可以為自己買的冷凍食品保持冰凍,好方便帶回家。但偏偏就有人直接打包冰塊回家當飲料冰用——這行為真的也是神之一手。

有時候,越長時間生活在一個城市,就越能細細看到它的縫隙。不是要批評誰,而是感慨:素質這東西,不是制度保障得來的,是選擇與教養累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