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淺析性罪行受害人免被傳媒揭露的法律保障及現況

吳永康     |    前城市大學法律系兼任講師
30/11/2000

近年各大報章在報導法庭新聞的篇幅有顯著的加增,本來多報導法庭新聞會令公眾得益,一方面這是法治及新聞自由的體現,另一方面亦可以讓公眾多一個途徑認識切身的法例並法庭如何依法作出裁決。不過新聞自由一旦被濫用,公眾不但未能得益,某些人以至社會也會因此而蒙受損失。

報章手法論壇(六)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0/11/2000
  1. 粗口乃不雅言語,傳媒不應加以渲染(如必須引用亦要謹慎處理),不應在青少年可閱讀的報刊大字標題刊載,免起錯誤的示範作用,縱使以代號表示,仍然值得商榷,但《蘋果日報》近期經常以粗口代號為標題,令人反感。例如:

00年9月23日一則法庭新聞的標題是「男子庭上爆粗:『唔X使,正狗官』,辯稱X你老母親切,終於道歉寬免起訴」

修詞飾字顯報格

30/11/2000

讀報紙的港聞版,越來越像讀小說;讀風化案的報導,有時跟讀色情小說沒有兩樣。

我最喜愛的傳媒

蔡愉    |    徵文比賽 初中組冠軍
30/11/2000

本港的傳媒界五花百門,有傳統的報刊,通過收音機廣播消息的電台,還有廣受大眾歡迎,有聲有色的電視節目。但科技日新月異,新的傳媒相繼出現,互聯網便是最為人熟悉,也是我最喜愛的傳媒。

兩年前,我第一次接觸互聯網。一切都是新奇特別,它帶我穿過不同時空,其有趣之處更多不勝數。

耕地好土

30/09/2000

耶穌講過一個比喻,我常引用來闡釋大眾傳媒的問題:一個人出去撒種,有的撒在路旁,有的撒在磐石上,有的撒在荊棘裏,只有一部分撒在好土裡。

現代社會的大眾媒體,就像比喻中那位「慷慨」的撒種人,無處不到無遠弗屆,他的種子好像不用成本,甚麼地方也撒下一大把。

影音使團-Ministry Impossible

30/09/2000

影音使團是在香港傳媒方面服侍的基督教機構之一。至今成立了十多年,由最初幾個人的機構發展成為今日約有60多位同工。在今年五月,影音使團由舊辦公室遷往一個新辦公室,以籌備全港首個福音電視台的成立。

筆者有幸於日前訪問影音使團總幹事袁文輝,聽他侃侃道出他的異象。

與時並進

30/09/2000

沒有時代論壇的日子會是怎樣的呢?十年了,一段不長也不短的日子,它可有在你我的心中留痕?「時代論壇最大的貢獻,在開拓了教會的新文化。這也是我們繼續辦下去的原因」李錦洪先生說。

報章手法論壇(五)

30/09/2000
  1. 00年7月20日《太陽報》頭版報導:「14歲少女稱遭輪姦染病握刀悲鳴,持《自殺少年》尋死」報導除拍攝了該少女的正面外(眼部雖然打了格仔),她所穿的衣服樣式清晰可見,所住單位的外貌亦有刊出(明顯與左鄰右里不同),客易辨認。此外,報導尚指出少女住在大角咀某座五樓,與父母及兄長同住,名叫阿兒,四月初生日。

基督徒與傳媒 書籍介紹

30/09/2000
書名: 螳臂集--新聞線上的信仰反省
出版: 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總代理: 福音證主協會
頁數: 112

新聞從業員專訪

30/09/2000

在報業身經百戰的鄒先生,已在這行渡過三十多個年頭。曾在香港北美華文報刊任職,現時於本港一份常佔銷量頭三位的日報的港聞版工作。每天除了負責採訪突發新聞外,偶然也需要審閱或潤飾其他同事的採訪資料,可說是該版的「守門大將」,而鄒先生在入行前已決志信主,也是教會中的活躍份子。

問:從你入行到現在,傳媒報導手法有什麼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