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立法會議員遭DQ
![]() |
![]() |
政府決定押後立法會選舉一年,行政長官和政務司司長強調沒有政治考慮,若果他們沒有講大話,那便暴露了過去幾年為何政府的施政會引起那麼強烈的社會震盪,令香港陷入如此嚴重的官民對立和社會撕裂的原因,因為從政的人若沒有政治考慮、或者不懂得考慮政治後果,恐怕不是好心做壞事,就是有勇無謀。當然,最重要的是先搞清楚大家心目中所謂的政治考慮究竟是甚麼?
若果政治考慮是指政治人物在採取某些行動或者作出某些決策時,只是為了確保自己、或者所屬的團體的政治利益為優先考慮,例如政治權力、管治威信、議席、甚至個人將來的利益,而不惜損害公眾利益,對某些人造成嚴重的不公平的話,那樣的政治考慮當然不應該、甚至應該譴責。
不過,若果政治考慮是指作出任何決定之前,除了考慮一些客觀的理據,譬如科學和醫學證據、或者經濟和統計的數據等等,但亦都必須仔細考慮社會上不同階層,特別是受影響人士的利益和反應,而作出適當的調整和配套,以及更詳細的解釋,那麼政治考慮是必須的。就好像上個月底政府曾經決定全面禁止食肆堂食,從防疫的角度來說可能是合理的,但從實際運作來說,由於沒有足夠的配套卻是魯莽和失敗的。
〈孟子.離婁上〉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大意是說只有仁心、善意是不足以治理國家,但是只有管治的方法和法律亦無法推行仁政。要有良好的管治,除了要有良好的意願,亦需要有合宜的方法,兩者缺一不可。
過去一年對於香港人來說是痛苦的一年,在政治上,政府和市民、以及不同政見的市民之間的對立情緒愈來愈嚴重,有人認為香港的死結在於政治制度不夠民主,市民的意願不能夠得到充份的反映,因此,強調今年9月立法會的選舉的焦點是在於民主派能否取得立法會一半以上的議席,以否決權來逼使政府在未來在一些重要的議題上讓步,但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民主制度本身並非完美的制度,只是一個較為理想的制度,這個制度除了假設人人生而平等,有權選擇與自己理念相近的人,代表自己參與決定影響自己日常生活的法例和政策之外,其實也是假設任何人都是有可能犯錯的,因此需要由選民監督,若果做得好可以繼續,做得不好便要下台。
過去幾年因為爭取行政長官普選的問題,香港社會陷入了很大的撕裂,在雨傘運動好像無功而還,再出現人大就宣誓釋法和政府DQ了幾位議員,對民主運動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令不少人加深了無力感。
從政難,基督徒從政更難,因為我們背負的包袱更重。
近年來,香港不少的政府高官、立法會議員和參選人,都有意無意地強調自己的基督徒身份,甚至表示從事公職是出於上帝的心意和感動。此外,亦有人提出香港應成立基督徒政黨或政團,打正旗號參與選舉,既可透過選舉活動宣揚基督徒重視但社會人士忽略的價值觀,亦可以讓一些對建制派和非建制派都不滿的人士,有另一個選擇。
蔡志森
20-11-2017於立法會公聽會的發言
今日香港是一個多元但缺乏包容的社會,我們最需要學習的是聆聽,深切盼望大家無論本來持甚麼立場也好,透過今次公聽會,先停一停,聽一聽。對於這份諮詢文件,明光社認為:
今屆選管會要求所有有意參選立法會的人都必須簽署一份有關擁護基本法的確認書,其中本土民主前線梁天琦簽署確認書後卻被裁定為提名無效,因選舉主任信納他「實際上並不、亦無意擁護《基本法》」。
「小圈子選舉」、「689特首」、「功能組別」、「分組點票」、
2008年的「掟蕉事件」[1]後,「議會暴力」開始備受關注。反對派議員認為因不公平、不公義的「制度暴力」,要在議會上採取相應的「對抗行動」,如肢體暴力(掟蕉)、言語暴力(粗口諧音)及議事程序暴力(拉布)等。
去年監察賭風的工作,可用四個字形容——乏善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