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視生態足跡問題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香港在生態足跡排名全球第45位,若果全球人類都以香港人的模式生活,每年需要消耗2.2個地球的資源,簡單地說香港人正在透支地球的資源,剝削我們的下一代。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香港在生態足跡排名全球第45位,若果全球人類都以香港人的模式生活,每年需要消耗2.2個地球的資源,簡單地說香港人正在透支地球的資源,剝削我們的下一代。
二○○七年三月卅一日,因為地球上有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居民,願意為減輕全球暖化做點事,呼籲各人都在晚上關燈一小時,消息一傳,引起了很多家庭、商界、地方議會,以至荷里活巨星的關注。於是二○○八年三月廿九日,卅五個國家,合共三百七十個城市響應,相約「齊齊熄燈一個鐘」──「Earth Hour」由此而生……
香港人是愛熱鬧的一族,「Batman」來港,大部份市民都樂於陷入「趁墟」狀態──這是港人有趣之處,人流易集中,住所、辦公室的燈火也易集中,故此維港夜景,無論在外觀和地方文化上,也極具象徵意義,給片商看中,也不無道理。
2007年7月6日,數以百計的香港市民(據悉高峰期有二千人),齊集中環的置地廣場,排隊購買一款標榜「用料平凡、製作認真」,以環保理念為製作重點的購物袋,風頭一時無兩。
九寨溝已經不下雪──也許你會說,那又如何?
對,非但九寨溝已經不下雪,北極區的冰島和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去年也錄得攝氏十度的暖冬,你大概也懂得全球暖化的情況,正在世界各地造成各式各樣的古怪氣候,不過對於身處香港的我們,這些都實在太遠了,搔不著癢處。
紅灣半島的清拆風波、保謢維港、南亞海嘯以至紅火蟻事件等,均喚起了香港人的環保意識,亦教人重新審視自己與大自然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若要追溯「天災」發生的緣由,其實不少都是人類自食其果的「人禍」,根本無法弄清楚孰因孰果,亦難算清到底誰又欠了誰這筆賬!
即如其他先進的城市,在處處講求低成本、高效能的香港,發展過程一樣面臨各項貌似傳統,卻是關係整個社會發展方向的道德抉擇。一直以來,明光社除了在傳媒和性文化作出適時的回應外,面對經濟發展的衝擊,我們也積極回應。
除了「傳媒」及「性文化」以外,「賭博」防治;關注「貧窮」;推動「理財」與信仰反思;並拓展教內的「環保」事工等,都是我們關注的生命及倫理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