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與政治
教會及機構免稅資格的再思
有九萬多會員的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被內地官方媒體點名批評之後,香港特區政府立即與教協割席,而教協在短暫掙扎求存之後亦決定解散。連教協這有強大基礎的工會/民間團體亦無法承受龐大的政治壓力,其他民間團體對前面可能面臨的挑戰和壓力亦絕不能掉以輕心。
教會必須避免墮入彼此攻擊和出賣的文化
社會的撕裂令人難過,而作為基督徒看到教會和弟兄姊妹之間的撕裂令人更難過!當然,教會和弟兄姊妹之間的所謂合一,並不代表大家對所有問題的看法和做法都一致,這是不可能亦不需要的。而是要問當我們有不同意見的時候,我們的態度和未信的人究竟有沒有分別呢?若果我們對待與自己不同意見的弟兄姊妹是跟隨這個愈來愈不寬容的世界的方式,究竟信仰對我們有甚麼意義呢?我們又如何在未信的人面前作美好的見證呢?
過去幾年隨著社會運動的熾熱,不少牧者和信徒由對政治十分冷淡,漸漸、甚至有些是忽然變得十分投入,更將政治看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份,凌駕了信仰、友情、親情和弟兄姊妹之情。將一些與自己政見不同的親友和弟兄姊妹視為壞人、敵人、甚至應被咒詛、死不足惜的人!黃色藍色往往比常識和認識更重要,有些人在政治上不願意與一些較極端的人士割席,就算不完全認同他們一些較激進的行為亦不離不棄,但對於一些認識多年,甚至關係密切的朋友和弟兄姊妹,卻可以因為對一句說話、一份聲明、一次行動的不同意見便立即割席,絕交,實在十分之可惜。
令人珍惜和懷念的教會生活
經歷超過四個月的漫長等待,弟兄姊妹終於可以再次一同聚集於教會內敬拜,看到不少弟兄姊妹的興奮心情,像久別重逢有說不完的問候和關心,深深感受到教會是家的那種感覺。過去兩年,教會無可避免深受疫情和政情的衝擊,有些弟兄姊妹因著不同的原因而離開教會、甚至遠離了信仰,實在令人心痛!希望隨著大家再次的聚集,令大家都可以好好反思教會存在的目的和使命,以及弟兄姊妹之間應有的關係。
教會的召命和職事,一般來說離不開以下五個重點,就是:敬拜上主、裝備信徒、傳揚福音、關心社會、見證基督。其實在信仰上最容易出現紛爭或者令教會不能發揮她應有的功能的原因,往往不是教會或弟兄姊妹完全忘記了本身的召命,而是當大家傾斜或放大了某些職事,而有意無意地忽略和輕視了其他的職事,並且將自己所看重的定為教會最重要、甚至唯一重要的使命,更對與自己有不同領受的弟兄姊妹口誅筆伐。
當狼來的時候逃跑的只是雇工
最近無論在政界、社會上不同專業,以至教會圈子當中,都出現了離港、甚至移民的風潮,看著不少人由高調參與社會事務,呼籲大家關心香港,但忽然退下火線,甚至告別香港,難免令人傷感,雖然,近期一連串的檢控,的確令不少人擔心會誤觸紅線,就算未經定罪亦會即時失去人身的自由,所以選擇離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免於恐懼的自由是十分重要的基本人權。不過,作為領袖,特別是教牧同工,也許亦是時候應反思一下大家在帶領會眾參與社會關懷時應有的態度和角色,正視現在和未來在牧養上的責任和需要。
彼得前書 五章1至3節說:「我這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 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由此可見,《聖經》對牧者最重要的要求是作群羊的榜樣,而作榜樣主要的不僅是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羊是會受牧人的言行影響的。
千祈唔好慣晒
演技令人擊節讚賞的資深演員廖啟智弟兄因為胃癌安息主懷,短時間內香港電影圈失去了兩位實力派的演員:吳孟達和廖啟智,的確令人傷感。近期在網上許多人都轉載廖啟智在電影 《十年.本地蛋》的經典對白:「千祈唔好慣晒啊,就係我哋幾代人慣晒,你先至會咁樣。」面對今日的社會環境,對於基督徒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首先,不要習慣晒盲目順服。面對時局和疫情變幻莫測,法律上增加了不少紅線和灰色地帶,人心焦躁不安、欠缺平安的社會氛圍,許多市民感到新聞和言論自由的空間正在收窄,在社交平台和公開場合出現了寒蟬效應,敢怒而不敢言。教會作為時代的守望者,更有責任在這樣的時勢挺身而出,為了維護公平和公義而發聲,而信徒亦不應加入指鹿為馬、趨炎附勢的行列。當然,發聲和據理力爭並不代表事事要與政府和權貴對著幹,而是不要盲目順服,當看到政府一些政策有問題,例如在限制宗教聚會上欠缺清晰的理據;劏房政策上出現嚴重的不公;援助失業的措施未能對症下藥;選舉的民主程度大倒退等等,發聲並不代表要製造社會的矛盾,相反,是避免因為政策傾斜而造成更嚴重的社會衝突和不公義。
要守住作為一個信徒的底線
香港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不少過去我們一直奉行、認為理所當然的做事方式和社會規律,並不是逐步轉變,而是話變就變,例如明明看到一些制度在倒退,卻要睜大眼說這叫做完善!明顯已進入以長官意志為對錯標準的年代,要學習重新定義甚麼叫馬、甚麼叫鹿,然後說服自己鹿即是馬、馬即是鹿!在這個時候,不少人因為難以或者不想適應新的轉變,所以選擇或者被迫離開香港,移民甚至走難去到世界各地,這是香港人的悲哀!不過,大部份的香港人和信徒畢竟仍然是會留在香港的,如何面對政治社會環境的重大轉變,是教會和弟兄姊妹不能迴避的課題,若果只抱著鴕鳥政策,或者只是說一切交託給神,而不做一些應變計劃或者演習,恐怕當挑戰忽然降臨的時候,大家會措手不及。
面對一個愈來愈集大權於一身,而法律的紅線又不清晰,龍門可隨意移動的新常態,大家會有擔憂、甚至恐懼是很自然的,不會輕舉妄動也可以理解,但若果我們因此而甚麼也不敢做,恐怕亦不是一個愛神愛人的信徒應有的表現。在這種充滿挑戰的時候,其實最好先反思自己作為一個人、再加上作為一個信徒,我們的底線究竟在哪裡,先撇開我們有甚麼一定要做不說,起碼要不斷提醒自己有甚麼事是自己一定不應該做的。
當天秤不合理地傾斜時
當大家看到一些危險的或者不公平情況出現,究竟應該開口提醒身邊的人,還是認為各家應該自掃門前雪,擔心是非只為多開口,所以保持沉默較為合宜呢?另一方面,又會否反過來認為經常開聲的人就代表喜歡攪事呢?雖然我們只是一個小市民,人微言輕,但若果我們真正愛一個人、愛一個地方、愛一個國家,是不應該對一些令人憂慮的問題視而不見的,只要還有機會,仍然應該努力去避免更壞的情況出現。而教會作為社會的守望者,當見到一些令人憂慮的社會問題出現,看到鄰舍的困境,或感受到身邊的親朋戚友、弟兄姊妹受到影響,又豈能視若無睹,閉口不言呢?
基督教機構不能沒有基督
在基督教機構事奉了超過20年,時移世易,看著不少機構正默默的改變。與時並進,不斷改變是好的,不過,在變化之中要看清哪些是必須保持不變也是十分重要的。
正因黑暗,更需要光
過去幾年香港面對很大的挑戰和轉變,社會瀰漫著很多不滿和不安,一方面市民對公義、公平、對希望掌控自己的命運和生活方式的呼聲愈來愈高,甚至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不斷抗爭,可惜的是有些人因為急於達成目標而放棄了香港一直引以為傲的和平、理性、非暴力手段,令支持勇武抗爭,甚至不惜「攬炒」的香港人,在社會運動的高峰時期大幅上升,超越了不少市民和政府可以接受的底線。而政府透過嚴厲的法律和政治手段,再加上嚴峻的疫情,雖然令激烈的社會抗爭大致平復,但因此對香港前景失去信心而選擇離開的人亦不斷增加,對於未來應如何走下去,也許是時候大家應該反思一下過去幾年的立場、手段和態度有沒有問題,是否需要改變一下呢?
當人陷在高漲的情緒、緊張的環境之中的時候,是很難冷靜和理性思考的,惟有停一停、諗一諗,甚至嘗試易地而處,代入對方的處境,才能較為明白對方為何會有這樣的態度和回應,極少事情是只有其中一方有問題,全部都是對方的錯,而自己絕對正確的。我們所有人都是罪人,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軟弱、盲點和醜陋的一面,我們沒有甚麼可以自誇的。無論政府或者市民大眾,若果大家真的珍惜香港,珍惜我們曾經擁有的許多寶貴的歷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想走出現時的陰霾,我們一定要放低自己的憤怒和仇恨的情緒,才能夠有機會共同摸索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