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App可傷人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7/07/2014

即時通訊軟件已成為我們日常溝通的其中一個主要渠道,現在可以用更快速的方式傳遞資訊,不過有些時候所傳遞的未必是你原本的意思。

在五月明光社曾發出一個關於「一點粉紅2014」及其相關新聞的WhatsApp,之後被人不斷將原訊息「加料」,加入大量評論,使其變成一個要抵制某機構的呼籲;更甚者,此訊息是以「消息來自明光社」為名,並不斷被流傳,最後被推上報。

這就是網絡生態,面對不同的WhatsApp訊息,當中有多少是原話,多少是轉發者的個人意見,甚至是誤傳,根本沒有人知道。即時通訊工具最大的益處是能將資訊快迅傳開;但如果訊息內容被扭曲及竄改,接收訊息者又盲目相信及繼續轉傳的話,只會是以訛傳訛,結果就令社會產生更大的誤會,甚至成為謠言的溫床。轉述他人說話應有的道義責任,以及如何先核實再轉發,是今時今日使用即時通訊工具者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

另一方面,不少人以為用即時通訊軟件在私人群組內傳遞消息會十分安全,而且也不應該太認真對待。可是,偏偏就是因為即時通訊軟件給人一種看似安全的感覺才容易發生意外。面對面的溝通與以即時通訊軟件溝通的不同之處,在於後者以「白紙黑字」方式記錄對話內容,因此具追溯力。早前商台高層陳志雲與主持李慧玲在傳媒間對陣時,陳志雲就是拿出二人WhatsApp的對話作為「證據」,可見在即時通訊程式上的私人對話,仍要十分小心。

虛擬的界面易讓人對人際界線模糊,以為不用面對面,話就可以說盡一些,可以不留情面,最後只會傷盡大家的感情。即或只是一個窩心的提醒,又或是一個勸告,當以文字表達時,也可能變得冷冰冰,甚至可以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