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寶寶農場:一個在新界「被發展」的敘事

吳慧華 (整理)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7/07/2014

5月8日這個暴雨的晚上,馬寶寶社區農場(Mapopo Community Farm) 的創辦成員之一,亦是馬屎埔村的第三代非原居民區晞旻小姐(Becky)為大家講述了「馬寶寶」出生、成長,以及在政府和地產商的壓迫之下,如何被不同人保護的故事。

 

馬寶寶的誕生——自發圖強

馬寶寶是馬屎埔村的孩子。馬屎埔村位於新界粉嶺,那裡曾經是一片出產數以噸計果菜的農業重地。無奈卻在十多年前,地產商得知政府有意發展新界東北時,便開始一步步向原居民地主購入土地,趕走農民租戶,等待城規會一旦通過改變馬屎埔村的土地用途,由農地改為住宅用地後,便大興土木謀取暴利。已被收購農地上的房屋,屋頂會被拆去,四周被圍上鐵絲網,荒廢的土地雜草叢生,蚊患嚴重。現在留下來居住的百多戶人都生活在陰霾之下,陰霾指的不單是環境,也是他們的心境。

2010年夏天,馬寶寶社區農場誕生了。成員不單有當地的村民,也包括一班關心香港永續發展的朋友。成員希望為地球提供友善環境,確保生產安全食物;為人類連結社區,支持社區經濟,以及分享及設定發展的界限,以農業規劃城市。因此他們定期舉辦農墟、導賞團、工作坊及耕種班,推廣本土農業及自主生活,為香港開拓城鄉共生的永續發展。希望與生態、土地、文化、家園及農夫生計等各生活層面環環相扣,馬寶寶社區農場希望可以永遠持續以上述方式進行。

 

城鄉共生——互動的人情味

馬寶寶出生後,為當地農民帶來不少正面的影響。大家快樂了很多,也團結起來了。成員會在社區內進行居民聯絡工作,協助組織居民聯席,參與推動社區事務。當有居民或農民受到迫遷或騷擾,成員們會組織遊行、抗議、示威、請願等,以直接行動互相支援。

除了本區的居民,馬寶寶也促成了不同社區的互動。農夫在進行有機耕作時,須要大量的廚餘作肥料,為此成員們會到附近的餐廳收集。開始時,成員們很害怕餐廳員工會拒絕,但員工非但不怕麻煩,還嫌成員預備的桶子太小,不夠盛載廚餘。也有一些附近的居民,他們在跑步的時候,會順便把廚餘帶來。甚至附近警察機動部隊基地的人員,也主動把廚餘交予他們。

農夫得到免費的廚餘,成本自然降低了,也可以為附近居民提供健康、新鮮而價格較低的有機農作物。有些人會指定購買某農夫的農作物,農夫的心血及努力,親自打造了農作物的「品牌」。在互信的情況下,馬寶寶的農產品不必靠有機認證的標籤來證明,因為大家看得見農作物的生長過程,而且透過提供廚餘更可有份於種植。

 

反思土地發展——田地的重要性

馬寶寶的誕生主要是來自當年政府發展東北的主意。發展城市是否一定要放棄農田呢?若馬寶寶「死亡」會為更多人帶來住所,那麼,馬寶寶是否應該就此從容就義,成全他人呢?

香港地少人多,沒有足夠住屋,這都是政府告訴大眾要發展東北的理由。但原來政府卻沒有告知大眾事實的全部:香港政府擁有四千公頃土地,而香港有超過20萬個空置的單位。城市發展並不是錯,只是在香港談發展只等於發展金融及地產。香港根本沒有農業政策,政府也沒有完善的人口政策及完整的規劃。發展城市只是讓資源落入少數人的手上,貧富愈來愈懸殊。在發展土地的時候,政府有想過以上問題嗎?還是她根本便默許這些行為,以及是其中一個最大的得益者?

城市不可能只有樓,也須要有田地。田地為地區帶來的價值是不能單靠金錢來衡量的。首先,農業會產生一連串的經濟活動,由買賣農產品或周遭產品,到產品的運輸,都可以提供不同的工作機會。而對於處理垃圾問題,農業也可記一功。沒有人願意在自己居所附近建設焚化爐,但沒多少人會拒絕家居旁邊是農田。而且,附近的居民更可能願意把廚餘交給農夫,作機肥料。最後,生態平衡亦須要靠田地去維持,有很多微生物或小生物,都仰賴田地為生。

 

馬寶寶農場——可否永續發展?

其實,不少農夫只希望在一片可以糊口的農地上默默耕耘,甚至不介意腳下僅是租來的土地。農夫從開墾土地,到熟悉田地的特性,大致須要十多年。貿然要他們另闢土地耕作,是將問題簡化了。一個有關食肆阻街的政府廣告曾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說話:「畀條路嚟行吓得唔得?」對於農夫又或是想入行做農夫的人來說,他們也可能很想說一句: 「畀塊田嚟耕吓得唔得?」

沒有人可以保證馬寶寶的前途,但希望馬寶寶如她的網頁所言:「馬寶寶愈大愈有機。為甚麼呢?除了農場土地將會經永續農業的料理而變得愈發肥沃外,隨著加入馬寶寶社區農場的社群愈益強大,我們愈能夠實踐一套嶄新的本土社區經濟模式:本地人將會更易嚐到最新鮮的本地有機出產、城市與鄉郊因此不再隔絕,反而互為支持。說不定,有一天馬寶寶長大了,將可免於腳下的土地又再次被宰割販賣。」。

但願馬寶寶能逃過「被發展」的命運,在更多人的努力及保護之下茁壯成長,為健康的城鄉發展創造新的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