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畫地為牢的身份政治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7/11/2015

去殖民化,去中國化等議題,近日突然成為新聞討論焦點,不論是從龍獅旗談港獨,抑或政府計劃拆除部份帶有殖民時代色彩的郵筒標記,身份認同,不論從政治上,或者文化上,也是香港一個很重要,而且必須處理的問題。

處理身份問題,其實就是在答「我是誰」這個問題。我們是香港人?中國人?中國香港人?還是香港中國人,又或是其他?這是最典型的政治身份的問題。處理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處理國民身份認同的事,所以又會產生甚麼愛國愛黨的討論,然後大家會問甚麼是愛國,甚麼是愛黨等等。

所謂文化身份,指的是特定一個群族的身份,例如同性戀者就會以自己是同性戀為榮為傲,他們就抱持這種文化身份,以特別角度發聲,爭取權益,此為身份政治。另外,不同的口音或方言也是一種文化身份的認同,所以普教中就會被形容為一種文化的殖民,意識的侵佔。

同理,在這個理論框架下,基督徒也是一個文化身份。我們也會同樣用基督徒的身份,向社會人士分享我們的信仰,也同樣透過我們的見證,分享生命,影響社會。現代社會習慣以不同的身份,將人與人劃分,區間開來,就像我們看到在聖經舊約時代以色列人被分別為聖一樣,往往都在自己的身份加上特別的價值和意義。

不過,動輒使用身份政治這論述,最大缺點就是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群族,如果沒有一個更共通的身份將他們串連,社會就會被不斷撕裂。作為信徒,我們要討論的,除了要堅守自己的信仰,我們也會否走出圈外,與不同的人溝通與交流?還是堅持選擇固步自封,畫地為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