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性人的身份政治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7/05/2018

更新日期:2020年7月24日

雙性人和跨性別人士的身份政治既密切又複雜,他們有類近的信念,認為性別(sex & gender)的分野是人為構結,且是為權力服務,其本身是流動和多元的。

本文是要初步回應雙性人身份政治的論述,當中主要圍繞兩個問題:甚麼是雙性人?甚麼是性別?

 

何謂雙性人?

我們首先要區分「雙性人」(intersex)這個字的含意:

(a)以「雙性人」作為一種身份認同。

某些身體特徵不屬於典型男性或典型女性的人,他們不認同自己為生理男或生理女,而認為自己是男女之外的第三種性別。這種身份認同類似一個男跨女的人,對女性身份產生認同。兩者都希望脫離生理狀況,自己定義自己的身份,並希望他人承認他對自己身份的看法。

正是這種身份認同形成雙性人政治的主體,其政治訴求包括在性別資料中增設第三性(third gender),並將第三性的想法納入醫療及教育系統等。

(b)以「雙性人」作為一系列病症的統稱,其醫學名詞為性發育障礙(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

性發育障礙包括了十多種病症,例如雄激素不敏感綜合症(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等,[1] 每種都有不同的病因和處理方法,但各病症的共通點在於,有關病症會令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性別含糊,或非典型的性生殖發育情況。雙性狀態者所擁有的身份認同,在臨床記錄上往往是男人或女人,而非雙性人。[2]

 

回應雙性人的身份政治

要回應雙性人的身份政治,必須同時解答另一個問題,到底兩性是甚麼?有關回應如下:

(a)從生理的角度看,DSD包含了十多種病症,有關病症並沒有齊一性。若宣稱這些情況足以構成兩性以外的另一種性別,理據極為牽強。

(b)一些後現代主義思想提出「健康」和「病態」的區分不過是社會建構,進而主張兩性分野同是社會建構,它更是強勢群體壓迫邊緣群體的工具。

然而,就前文所述,「雙性人」既可代表一種身份認同,亦可作為一系列病症的統稱,即使打破傳統兩性分野的局面,亦不能用「雙性人」的政治群體代表所有DSD病患者,因為一來DSD患者不一定有「雙性人」的身份認同,二來他們的情況千差萬別,故無法以單一聲音來代表他們。

(c)當「雙性人」的政治訴求類近於性別自主的訴求,我們便要追問,他們想政府「承認」甚麼?承認有關病症是一種生理狀態,即按DSD種類和程度承認十多種性別?抑或是承認其心理認同(「雙性人」的身份)?若是後者,政府有何基礎和理據去承認一種心理認同?即或是前後兩者,其政策的實質內容和政策目標又是甚麼?

(d)從實效而言,我們需指出「雙性人」身份政治的論述,是不利於DSD患者。「雙性人」政治群體往往將「雙性人」論述成一個有同質性的群體,其政治倡議亦提出設立「第三性」去包含所有「雙性人」。然而,醫學上的建議卻是要盡早釐清造成性別含糊的病因,並作出及時的對應治療,以免某類DSD對患者的生命構成威脅。強調「雙性人」同質性的氛圍對DSD患者本身並無益處,也不利醫生和病人家屬辨明其狀況。

(原文於2018年5月17日刊於本社網站,其後曾作修訂。)

 


[1] 有關雄激素不敏感綜合症及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的介紹,請參閱下一篇文章〈雙性人與第三性別的吊詭〉

[2] Rodrigo L.P. Romao et al., “Update on the Management of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59, no. 4 (August 2012): 853–869, https://doi.org/10.1016/j.pcl.2012.05.020; Angel OK Chan et al., “Aetiological bases of 46,XY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in the Hong Kong Chinese population,” 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 21, no.6 (December 2015): 499–510, https://www.hkmj.org/abstracts/v21n6/499.htm; CH Houben et al., “Reconstructive surgery for females with 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 due to 21-hydroxylase deficiency: a review from the Prince of Wales Hospital,” 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 20, no. 6 (December 2014): 481–485, https://doi.org/10.12809/hkmj14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