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扶貧應合一 同行創路助脫貧

沈雅詩   |   明光社項目主任
30/08/2012

香港統計署最新公布的堅尼系數是0.537,創近年新高,反映財富分佈不均的情況愈來愈嚴重。事實上,貧富懸殊不單令基層市民受苦,也激發起不少社會矛盾,因此,如何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實在是新一屆政府及各政黨當務之急。

面對本港貧富懸殊不斷加劇,很多人都指出,單單派錢並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一個理想的扶貧政策又應該是怎麼樣的呢?又或者,市民期待這屆政府或立法會議員,可以為我們做甚麼呢?

從事扶貧工作多年的新福事工協會總幹事梁友東牧師指出,新一屆政府成立扶貧委員會是一個好的開始,但他期望政府真的能訂立一些長遠而實際的扶貧措施。「過往的所謂的扶貧政策都只是小修小補,欠缺長遠的承諾。我們仍然看到不少基層市民,付出了勞力,但收入不單未能養妻活兒,甚至連交通費也需要政府補助,這是不理想的。」

梁牧師強調,我們不是要一個福利主義的社會,事實上,香港人大部份也喜歡自食其力,只是目前香港過分側重在金融、地產、旅遊、零售等行業,受惠的,只是大企業或地產商,基層市民(尤其年青人)根本缺乏向上流的機會,為此,他建議政府應落實推動六大產業,這才是市民「樂業」的出路。

另一方面,住屋問題也困擾不少基層家庭。梁牧師認為,加建公屋、復建居屋是一個合適的方向,但如果新政府不能擺脫過往一直向地產商傾斜的做法,始終也是於事無補,市民未能「安居」。

為了香港整體的福祉,梁牧師特別呼籲信徒要在9月9日立法會選舉日投票。「基督徒要為抗衡不公義發聲,透過立法會選舉,我們有機會間接改變社會。所以選民應該選擇一些願意理性討論、對香港長遠發展有理念,而不是只會謾罵的候選人。」

此外,「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主席李炳光牧師亦指出,協助有需要人士應付沉重的生活壓力已是社會共識,就這問題,「教關」早前便向在報章,公開向特區政府新一屆領導班子及「扶貧委員會」進言,「教關」認為,可行的方法包括︰

  1. 長線「關愛扶貧」︰為全面及有效地協助貧困人士,「關愛基金」應該與「扶貧委員會」結合,有系統地擴闊「安全網」,為香港貧困人士提供長線、全面扶貧支援,確保他們在衣、食、住、行及日常生活基本需要得到保障。
  2. 擴大「愛心糧倉」︰香港65歲以上的貧窮人口有29萬,其中不少是獨居長者;另有15萬個無業住戶︰包括單親、殘疾及需要照顧體弱家人的家庭;在20萬在職貧窮家庭中,有50%以上須照顧兒童或長者,需要長期得到政府的健康食物支援,不少有需要的家庭因種種限制未能受惠於現時的食物銀行,因此,「教關」可擴大網絡,在港九、新界每一區設立「愛心糧倉」——協助分派食物、進行家訪,並且為弱勢家庭建立長期支援的人際網絡。
  3. 創意「跨代脫貧」︰單靠扶貧,不足以解決跨代貧窮,僅讓貧困人士得享溫飽,而長者、殘疾人士,以及部份低收入人士也未必能夠找到較高收入職位。因此,只能寄望貧困家庭的下一代得到支援,達至「跨代脫貧」。
  • ♦師友同行︰建議政府將「兒童發展基金」這個實證為本、行之有效的先導計劃常規化,並且將這項目擴展,由現時的13,600個受惠家庭,再增加資源,惠及另外50,000個家庭。 
  • 「教關」在這些計劃上可與政府及各界合作,並與「兒童發展配對基金」、「優質師友網絡」,以及前線服務機構結為伙伴。特別在招募、培訓及督導「友師」上,「教關」可盡力,以致讓每個少年人經歷「師友同行」,使每個少年的家庭得到關愛,並且讓青少年透過生涯規劃,實現「跨代脫貧」目標。
     
  • ♦職場導師︰配合香港教育及產業多元化拓展,「教關」可協助招聚及培訓多元產業的「職場導師」,讓青少年在創路歷程中得到生命及支援。
  •  
  • ♦多元創路︰香港人力架構一直向金融及地產業傾斜,香港的新高中教育模式仍嫌單一化,未能為青少年提供 多元化就業出路。新一屆政府與工商界當結合力量,誠意開拓新的就業市場,為青少年提供創路途徑,包括開展創意產業、體育事業、環保工業、廚藝、美容等。 

此外,政府亦應投放更多研發及培育資源,讓新高中、職業培訓局、專上學院、資助大學及私立大學等學府供高質素、高技術的多元教育,以支持青少年多元「創路」。

  1. 共建「關愛文化」︰香港社會中貧富懸殊的實況,再加上政府與社會群體缺乏溝通及互信,政黨之間惡性角力,部份工商界與基層人士未能共融,勞資雙方有矛盾,兩代之間出現文化鴻溝……,這一切都有礙社會全面多元發展,得享真正和諧。

總括而言,「教關」認為,如政府真的有心改善本港貧富懸殊的問題,應該與民間群體建立伙伴關係,並且擴大「扶貧委員會」的民間代表性;更以實際行動積極拓展「愛心糧倉」、「師友同行」、「誠意創路」及「職場導師」等項目並將之常規化;全力建立跨界別、跨代關係,共建關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