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愛社群 攪動人心 ── 39名年青信徒的社關通識課
燭光網絡 82期 (p.14)
參加者問:「這是明光社第一次搞Camp嗎?」
沒錯,舉辦大專生和職青的Camp,是我們的新嘗試。雖然這個Camp只是為期3日,但卻是薪火傳遞的開始。
2011年12月27至29日,超過10間堂會、共39位年青信徒於烏溪沙青年新村,參加明光社2011年的壓軸活動──「釀愛攪動 青年社關領袖訓練營2011」。計劃獲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同行基金」資助,目的是向年青信徒傳遞要接「社關」棒的信念。
雞蛋的反思
香港社區有的基層群體並不起眼,我們希望透過與他們親身接觸、溝通、打開認識的契機,可以引發年青信徒對社區的關注,重拾對人性、尊嚴的重視。
活動頭炮我們用上了「雞蛋」,因為生雞蛋與很多弱勢群體一樣,都是相當脆弱易碎的。參加者須要在蛋殼上寫上自己所願意紀念的群體,並為他們禱告。而在整個營會過程中,我們實行「蛋不離身」的宗旨,為要時刻與弱勢同行,並用禱告紀念他們。
營會不乏體力勞動的活動,參加者這時都會顯得格外小心翼翼,但始終來往走動難免於弄碎雞蛋。事實上,要時刻將這「麻煩」的雞蛋放在身上,叫我們反思:只著眼於生活,容易使我們忽略了在身邊的「小子」──有需要的、被剝削的、匱乏的。
近距離接觸
我們相信,親身接觸,是了解社群的最佳途徑。因此,大會把參加者分成不同的組別,然後分別安排他們到不同的機構參觀,包括香港勵行會、新福事工協會、關懷無家者協會及正生書院,讓年青人接觸和體驗香港不同的社群生活,例如:少數族裔、貧窮基層、居住環境惡劣甚至露宿者、以及濫藥青年。
這次近距離的接觸,讓年青信徒重新察覺自己的有色眼鏡、標籤和傳媒影響下的錯誤觀念。亦有人體驗貧窮人的生活,更明白在社會的底層苟延殘喘所失去的尊嚴。而透過與正生學生的相處,了解過他們的生活方式後,讓參加者反思自己平日的慣性消費,從而發掘其他生活的可能性。這班年青人,各自將經驗和感受帶回營中分享,大大擴闊彼此眼界。
發掘我鄰舍
平日生活,走到大型商戶,我們都習慣了接受樣板式的招呼:「歡迎光臨」、「隨便睇隨便揀」,但我們卻鮮有注視售貨員的面貌,也看不到感受和故事,這或許是因為我們都忘記了他們是人。
接近深夜在深水埗的北河街、大南街上,我們嘗試與地攤小販傾談,噓寒問暖,打破隔閡,摸索那兒的人的生活模式。擺賣者一心相信那些從不入流的貨物「有Market」(市場需求),買家就以「猶豫、尋寶和講價」證實這裡的確是被社會遺忘了、屬於匱乏者的市場。對於從未接觸深水埗這一面的參加者來說,是重新發掘社區,為「我的鄰舍」再定義。
窮人的晚餐
兩晚的飯餐也不簡單。先是以貧富宴反映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後是貧窮晚宴崇拜。透過默想、啟應經文、短詩,一邊享用窮人晚餐:花生、腐乳和鹹菜是窮人三寶,用作伴飯,一邊紀念匱乏者。
感動化行動
藉著這3日2夜的camp,參加者滿載豐富的體驗。未吃過腐乳的,吃了;未到過板房的,到了;未想過的生活模式,嘗試了。彷彿我們買過了一個貧窮體驗套餐,消費了別人的困苦,成為裝備人生的一課。
沒錯,假使停在這裡,一切都不會改變,社會關懷也注定失敗。困苦的人不是動物園被遊客參觀的動物,而探訪的目的,也不是要顯出我們有超卓的愛心。正正相反,放下自己、關懷他人是我們的信仰生命,也是跟隨主耶穌的必然行動。整個活動並非以感受和體驗為結束,反而是另一個開始,就是我們都願意踏上付出代價的一步,將對其他人的關心化作具體計劃,在離開後承諾展開回應的行動。
透過接觸會增加我們的同理心,今天我們因為看得見,才能動了慈心。所以,整個訓練計劃最重要的還包括要將這份感動帶回各自的教會中,與弟兄姊妹分享,將愛釀入群體中,攪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