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熱溶了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11/08/2022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地區:美國

其實熱浪是年年都會來訪一次,分別在於有多熱多長,但今年的熱浪卻來得特別早、特別熱、特別長;是移民這麼多年來第一次熱得這麼厲害。究竟有多熱?從我們的生活日常就可見一斑。

每次到超級市場買菜必定要特別早出門,希望盡量在9時前回家,情願與趕返工的人一同爭,也不願被太陽熱溶。每次早上做完農務或家居清潔維修等工作都要沖凍水涼,雖然只是早上9時許,也兼水不夠凍;這是我們來美這麼多年罕有地這麼大清早就要降溫呢。因為天氣太熱,蟻兒們都徵用我們的家作避暑中心,正要在車房找瓶滅蟻藥水時,發現藥水的膠樽已熱溶了;這是第一回的罕見意外。罕見事件不但在車房出現,還發生在屋內呢!我們本想把存放在近窗邊櫃內的花肥粉拿來用,怎料打開膠袋包裝,發現花肥粉因太熱溶化了變成糊狀。最罕見的還是發生在閣樓(attic)的意外──熱水爐設計是座落在閣樓裡的,其水箱的開關掣和連接柱都是用膠做的,因為太熱溶化了連接柱,開關掣便脫落了,因而水長流。水由天花流到牆身再到地氈,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我們從沒想過意外可以這樣發生的,回想起來也覺得有點滑稽。

除了太熱,還有太乾旱。每年6月都總有一場大雨滋潤大自然;讓它們好作準備迎接7、8月的旱季。雖然說是旱季,但間中總會有場大雨讓大家可以喘息一下。可是,今年由5月至今,已足足三個月沒有下過一場正式的雨。每次即使天氣預告會落雨,打大雷,閃電,烏雲密佈,就馬上把家中所有大水桶都拿出來準備「裝水」,以為可以為一星期多天超過華氏100度的酷熱降降溫,為大自然補補水。可是願望至今仍然落空,現在我們都不看天氣預告了。由於我們住於較偏北的地區,每次聽到別人的區域有場小雨,都會心生「嫉妒」。

前後園的草坪和園中的花和瓜果因為太熱,部份都焦死了;中午時需要額外補水。在國慶節(Independence Day) 那天,未天光就趁未熱去了一次遠足,樹林裡原本翠綠的植物有些都枯乾了,甚至求生力強的野草也不能倖免。

近來有一種強烈的人類與大自然爭資源的感覺;人類豈可獨自享用和任意調配天然資源?本來可以開著大冷氣、沖多幾次凍水涼或淋多幾次屋子的外牆就可以降低「難頂」的高溫,可惜供電公司怕人人搶電用而增加原本已緊張的電力負荷,引致電力中斷和交通癱瘓等。故此,供電公司都要求大家於最熱時段(下午2時至9時)幫忙節約用電。另一方面,由於大旱,縣(county)都發出節約用水通告;團體亦呼籲和教育大家如何節約用水。[1] 可是,如果我們響應這些呼籲,就得捱熱;還要面對管理公司投訴草皮焦死和日後需花錢花時間重鋪,甚至被罸款。疾病控制中心就呼籲有需要人士到避暑中心、商場、公共圖書館避暑及教大家了解因炎熱天氣而引起的致命疾病。[2] 畢竟炎熱高溫是與全美天氣有關而導致死亡的第一殺手。[3]

多宗山火恰巧發生在熱浪之中,帶來了本年最熱的溫度,[4] 多處地方發生山火,如:名勝Yosemite National Park,德州的Chalk Mountain等,均造成許多的生命和財物損失。此外,炎熱高溫乾旱的天氣又增加了發生山火的風險,如是者惡性循環。罪魁禍首是全球暖化?誰又是造成全球氣候轉變的劊子手?

聯合國環保署(UNEP)指出減低與農業相關的甲烷排放量有助對抗氣候變化,因為農作業是甲烷排放主要來源。例如改善稻米耕作和飼養生畜的方法、選擇從植物中吸收蛋白質以減低對肉類的要求等等;這樣有望達到巴黎氣候變化協議的目標。[5]

另外有團體指出科學界有共識表明,畜牧業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4.5-16.5%,導致重大環境退化(如:失去生物多樣性和森林砍伐等)。他們建議人們多些嘗試植物性食譜,減少對肉類、乳製品和蛋的需求。透過選用富含植物性的膳食方式(Plant-Based Eating),這才是最有效的氣候減緩措施之一,並能從健康和環境角度獲得多種好處,同時亦可顯著地降低動物在工廠化農場(factory farms)裡受苦。[6]

同時亦有團體指出,在全國的所有農業用地中,80%用於飼養動物和種植飼料。此外,可用水中有近一半用於飼養動物。再者,數十億隻雞,火雞,豬和牛擠在工廠化農場中,無論是牠們在消化過程中還是從裝滿糞便的數英畝污水池中都產生了大量的甲烷。況且從動物中產生一卡路里的蛋白質需要投放11倍的化石燃料 (如:石油和汽油,它們是造成氣候危機的主要氣體) ;而在其生產過程中所釋放的二氧化碳是從植物中產生一卡路里的蛋白質的11倍。[7] 可見要付上很龐大的環境代價才可以使市場的肉類供應充足,但卻要迎來氣候變化的挑戰,我們應如何取捨與平衡?

其實現在也有很多以植物(Plant-Based)為主的食品和日用品,如洗頭水護髮素、沖涼液、洗潔精、洗衣粉、衣物柔順劑、清潔用的百潔布和擦子、運動健將愛吃的蛋白質粉、牛奶和蛋、嬰兒紙尿片和濕紙巾、嬰兒配方奶粉等等。最近有一家餐廳剛剛於全國約600間分店加入了植物做的香腸於餐單裡,讓客人有多一些非肉類的選擇。新款香腸被命名為Impossible Sausage,每份含6克蛋白質,比一般香腸少45%卡路里和60%脂肪。[8] 雖然新營商手法一推出,招來不少負面網評,但亦有資料顯示於2021年,植物性食品的銷售額達到74億美元,自2018年以來增長了54%,[9] 這是否證明了植物性產品將會愈來愈佔領市場?

另一方面,有團體建議每週吃一餐植物性食物運動(Go Plant-Based Once A Week)。[10] 行動包括在一年裡每週,自己少吃一個漢堡包改以吃植物食品(相等於不開車320英里路程),整個家庭選一天不吃肉和芝士(相等於不開車五星期)。假如人人家家都樂意響應把食肉為主的膳食模式稍為調節一下的話,相信可以減輕不少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等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壓力。

當然除了食方面,還有用電量、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因素構成氣候變化。[11] 故此,我們都可從節省和善用能源著手,如:考慮用車安排(car pool[12]、預先策劃行車路線減少開車次數)、採用公共交通工具、選用綠色電力供應計劃(Green Energy Plan)、在屋頂裝太陽能電池板(Solar Panels)、在窗外加裝遮陽簾(Solar Screens)等等。

其實只要多動腦筋總不難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去改善氣候變化,但問題在於有多少人不嫌麻煩、願意為氣候變化出一點綿力?又有多少人重視(care)氣候變化的影響而願意成為持份者之一?


[12] Car pool是指多人共乘一輛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