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社區關懷露宿者

羅遠婷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4/12/2015

臨近2015年末,我們陸續迎接冬至、聖誕及新年這幾個佳節,市面上洋溢喜慶氣氛,大家都為了家人朋友籌備禮物。然而,在歡欣愉快的節日裡,當我們興高采烈與至愛相聚慶祝時,卻有不少人瑟縮一角,又或是徹夜孤單地躲在快餐店內。他們就是一群露宿者,又或被稱為無家者、麥難民。

根據社會福利署的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1月的已登記露宿者個案有745人;然而,另一項由香港城市大學聯同多間非政府組織進行全港露宿者人口統計,卻發現2013年最少有1414名露宿者於街上露宿或入住臨時收容中心;相信在2015年,露宿人數會增加。我們對露宿者的印象,或許只停留在他們在街上露宿,但近年卻出現了一個新名字來形容他們:「麥難民」。 

「麥難民」是指一批因沒有能力負擔房租而被迫在通宵營業的快餐店內住宿的人。在今年10月就曾發生一宗「麥難民」在快餐店倒斃事件,該名死者生前為露宿者,也常到快餐店借宿。事發當晚她如常到快餐店借宿,但突然在店內倒斃,直至翌日中午才被人發現。 

無論對於露宿者或「麥難民」,大家可能會有些刻板印象:學歷低、懶惰、無所事事、癮君子及骯髒等,但實情卻是另一回事。據上述由香港城市大學所進行的調查發現,受訪露宿者中有過半為中學畢業;而曾在過去半年工作則有四成。

露宿者流落街頭,各有前因,並不只是出於「懶惰」:有些人很努力工作,但突然因故無法工作,又或是公司倒閉被欠薪,最後無法負擔租金而被迫在街上度宿;有些人由於生意失敗,被人欺騙而散盡金錢,欠下一屁股債,因不想連累家人,又或是沒有顏臉面對家人而選擇露宿。 

當我們要走進社區關懷露宿者時,並不一定需要即時給予他們物質。物質並非不重要,但建立關係、生命的接觸,以及對他們的尊重同樣重要。露宿者長時間面對孤獨,因此我們可以先與他們傾談,關心他們;又或是可考慮成為定期探訪露宿者的義工,與他們建立關係,聆聽他們的故事,給予他們支持及尊重。要記住每位露宿者都是一個獨特的人,有其自身背景及故事,並不是每一位都是刻板印象下的典型人物。而且,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自己也會裨益不少,令我們的生命更豐富。 

在這個佳節,就讓我們踏出一小步,走進社區,關懷露宿者。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4/12/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