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博有病?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20/11/2011

每十個香港成年人,有大約八人在一年內曾參與賭博。賭博帶來的影響實在不容忽視。「賭」者破壞關係,危害生命;「信」者,重建關係,更新生命!很多人以為當一個人染上賭癮,最重要就是幫助他清還賭債,但專長於輔導病態賭徒和家屬的宣道會基蔭堂主任蕭如發牧師卻指出:要「賭徒」得著改變,乃是要將他由賭徒變做「信徒」,靠主得力,成為「門徒」,最後更要為主得著別人的生命,成為「使徒」,才能真正得救。與其只幫助賭徒戒賭,蕭牧師認為幫助他們認識耶穌,重整生命是更重要的。因為這樣,賭徒才會由進出「澳門」轉向「窄門」,並因此進入「永生之門」。

九月份的倫理對談,以《賭博有病?》作主題。我們邀請了蕭如發牧師、蕭師母與幾位過來人弟兄姊妹分享他們在戒賭事工上的故事。

蕭牧師年輕時也有參與賭博,雖未至於「病態」,但自身的經驗使他深知賭博對人的禍害。2001年起,蕭牧師積極參與反賭波合法化行動,更由此加入關注賭徒復康事工的行列,2002年獲邀請參與成立新希望團契(戒賭事工)並擔任董事會主席,自此更積極投入教會內外的戒賭工作,推動福音戒賭事工。與此同時,蕭牧師亦於教會中建立「彼得團契」,最初是由幾位戒毒和戒賭的弟兄參與,但後來便發現:原來在很多「爛賭仔」的背後,更多的是「等候他回轉的女人」,而她們也是極需要牧養的一群。事實上,不論在戒毒和戒賭事工上,如有家人的支持,多能事半功倍的。

於是,由2003年開始,彼得團契開放給女士和家人一同參與,並邀請蕭張玉蓮師母擔任團契導師。針對戒賭事工及相關家庭事工的未來發展,2007年4月教會成立基蔭家庭服務中心,蕭師母為家庭服務中心的執行幹事。現時「彼得團契」是以戒賭及其他戒癮人士為主,每週聚會人數超過一百人。

雖然,在香港的賭博風氣中,病態賭徒仍是以男性居多,但別以為「爛賭」都一定是男性。當日對談中就有一位前女賭徒分享。她身為在九龍油尖旺區開設食店的「老闆娘」,每日經營食店都有為數不少的現金收入。當這位「老闆娘」穿梭於麻雀舖臨立的油麻地與旺角,每間麻雀舖老闆都給足她面子,可謂打遍天下無敵手!而她每日的「賭本」最高峰時達五至六位數字,日日清袋更是家常便飯。「老闆娘」其實自知賭癮問題,但積習難改,老公百般方法用盡都幫不了忙,差點到了離婚的地步。感謝主,後來「老闆娘」與先生得到轉介,到了「彼得團契」聚會才有機會逐步戒除賭癮。

可能你會疑問:政府在推行賭波合法化後,不就已經提供了戒賭服務嗎?教會在戒賭事工上又可以作甚麼?蕭牧師指出,現時政府資助的戒賭服務,一來以有限配額運作,長期資源不足,而且在沒有宗教背景的情況下,單靠自力和他力戒除賭癮是困難的,「翻賭率」也會很高。蕭牧師憑著聖經的教導和多年來戒賭的經驗,總結出「戒賭四守」的戒賭心得:
 
1. 個人持守:要靠主,有決心和決意戒賭,不要靠把口,立志以後不賭,不借,不講大話,不傷害家人。
2. 屬靈保守:勝過魔鬼試探就必須有神的保守。要培養人的屬靈胃口,不看馬經波經,愛看聖經,敬拜讚美,團契生活要持守。
3. 家人看守:兩家攜手,福來禍走。要將重建家庭成為戒賭翻身的目標,全家人都要為此努力,不離不棄看守。
4. 肢體攜手:要有肢體相伴,重要性在於有人「知道」,有人「睇住」,互相監察,也互相鼓勵,努力改變自己。
 
蕭牧師為了讓參與戒賭的弟兄姊妹易學易記,時常都有「打油詩」的佳作:戒賭有四守,有則「得心應手」,無則「心魔未走」!其實也正正道明了賭博的本質:賭錢最難攪的,不止是一身錢債,更有背後連累家人的罪債,以及沒完沒了的心魔。但相信耶穌,把自己交給那位也加給人力量的,加上家人齊心和教會肢體守望,成功就有希望,並且能有更崇高的目標:不作賭徒,作主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