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不只是一條線
10/10/2013
無論政府把「貧窮線」訂在哪個水平,社福機構和學者對如何處理貧窮問題早已提出過不同的政策建議,例如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讓老有所依,減少長者墮入貧窮生活中;亦有機構倡議向低收入人士提供「低收入補貼」。這些建議都是針對當前不同族群的適切措施,讓市民能即時受惠。
貧窮源於不公義,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光是透過「派錢」是無法消除貧窮的結構問題。而現在是需要全面檢視現行的社會政策如房屋、教育、勞工、醫療等,究竟在哪裏出現漏洞,以致讓市民墮入貧窮和剝削中。對於如何在經濟上收窄貧富差距,促進基層及弱勢社群就業,扶助社會企業發展是其中一條出路。
所謂的社會企業(社企),簡單而言是指一盤以達致某種社會目的的生意,例如提供社會所需服務或產品、為弱勢社群提供就業機會、保護環境等等。營運社企所得的利潤主要是用作再發展本身的業務,而不是派發給股東。在香港已發展出不同種類的社企,例如餐廳、清潔公司、長者服務和用品、翻譯服務等等。可惜的是現時大多數社企均出現虧損,不少更在三年的資助期後結業。
有人認為社企失敗的原因是香港的環境不利社企發展,亦有人認為是因為社企的負責人多是社工出身,缺乏營商經驗,因而無法應付市場的競爭。事實上,要在香港這個商業城市發展社企確實不易,但是社企的精神在於:給予弱勢社群一個靠自己雙手自食其力的機會。
再者,雖然社會上充滿一片「打倒地產霸權」的呼聲,但究竟要如何「打倒」卻始終流於口號式。而在「打倒地產霸權」後,民生措施要如何跟進仍然是留白。然而,發展社企毋須必然地「打倒地產霸權」,反而是另一種創造,造就新的消費模式和文化,讓公眾和商界明白營商不一定單以盈利為目的,更可以達到某些社會目的。
縱然社企的發展在香港仍待完善,但卻並非沒有成功的例子,關鍵在於營運者如何選擇合宜、貼近使用者需要的服務,並思考如何應付日後可能出現的新競爭者,更重要的是政府在當中的角色。現時政府並沒有完整的社企支援政策,主要是透過「伙伴倡自強」計劃提供三年的撥款資助。而且,也沒有像英國和西班牙般提供一系列措施,由教育宣傳到建立政府部門都有較全面的支援。西班牙自八十年代起已開始發展社會經濟,至2006年已有240萬人受僱於社企,佔當地的25%。
社企的發展在香港還在起步階段,但願特區政府在提供扶貧措施的同時,也認真思考社企的角色,用另一套思維和手法處理貧窮問題。
曾經刊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