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與不變——康貴華醫生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青年事工)
11/07/2013
「變性」意味的並不止於施行手術那刻或之後。希望變性的人其實已對自己的性別認同掙扎了好一段時間。當中有些人會選擇進行變性手術,有些人卻不然。本文作者訪問了精神科醫生康貴華醫生(康醫),為我們講解性別認同異常的情況。另外,再了解三位對自己的性別認同久經掙扎的朋友的心路歷程。
 
何謂性別認同異常?
 康醫指性別認同異常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GID)。這是指一個人的心理性別身份與生理性別不一致的狀況。患者無法認同生理性別,覺得性別「搞錯」了,堅持自己應是另一性別,或強烈渴望成為異性。心理性別身份的形成並非出於個人的選擇。
 
而另一項比GID較輕的稱為性別身份與角色不配合(Gender Nonconformity),患者雖然承認自己的生理性別,卻抗拒自己的性別角色,也覺得自己與身邊同性朋友有明顯的差異。
 
性別認同障礙(GID)  成人兒童大不同
至於GID可以再按患者年齡分為兒童GID和成人GID兩種,兒童GID在三至五歲時已出現。有醫學文獻提及患有GID的兒童往後有不同可能的發展。只有5-10%到成人時仍維持GID,[1],[2],[3],[4] 換言之,約有九成的兒童GID成年後,主觀的心理性別會與生理性別自動恢復一致,不再符合GID的斷症條件在患有GID的兒童中,但約45-75%卻將來變成同性戀或雙性戀者。另一項研究也顯示,約70%同性戀者憶述兒時曾出現性別角色不配合。[5]
 
在成人GID群體中,有一部份因心理和生理性別不一致而產生強烈的掙扎和痛苦,而從心理層面和社教化層面入手的更正方法,都不能幫助他們改善內外不一致的情況。變性手術便成為這些強烈掙扎的成人GID的其中一條出路
 
兒童性別認同異常與父母關係
文獻提及改善兒童和家庭關係會減弱性別認同異常的情況。[6] 康醫的臨床經驗也一樣,他憶述一個八歲男孩的母親向他求助:「她很憂慮,因阿仔屢問她為甚麼看見非洲原始部落的裸男時會勃起;而阿仔的性格和舉止都像女仔。」 經過評估,讓父母明白自己在兒童心性發展的角色,父親多花時間與孩子生活,重建與孩子的關係,母親也學習放手,讓父子更多機會相處。結果一年後,兒子的性別自信大大改善,並能夠融入男仔堆中。那母親認為這句話是真的:「媽媽只能帶大一個男仔,爸爸才能帶大一個『男人』」。[7] 及早留意到孩子的性別認同異常情況,有機會改變和減輕孩子的痛苦和及早改善孩子與父母的個別關係。
 
 
GID小知識:
  1. 康醫認為特區政府應順應一些GID人士的要求,他說:「將『殘廁』改為『多用途廁所』,減低他們日常生活困難,何樂而不為呢?」
  2. 對GID患者來說,變性並非唯一出路。尋求變性絕非簡單,變性後仍有很多問題要面對,包括受到歧視、不敢讓伴侶知道、性生活困難(重構的性器官功能並不理想)、長期服用荷爾蒙的副作用等。
  3. 有少數GID患者能改變不協調的主觀感覺,例如Sy Rogers、Vins Santiago、Walt Heyer和Alan Finch。
  4. 不論選擇變性與否,康醫認為需要幫助他們發展整全的心理健康,包括情緒管理、在友情和親情上建立合宜的人際關係。亦要幫助父母親疏理情緒。
  5. DSM-IV-TR中的GID在已出版的DSM-5中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性別焦躁症(Gender Dysphoria)。
  6. 易服者(Cross Dressing)可以分為三類:一、因GID想扮演異性而易服  二、易服可帶給自己舒服、滿足和安全感,他們卻不是GID患者。他們是異性戀者,甚至已婚。三、易服戀物癖(Transvestic fetishism)者在穿著異性服裝時性幻想和自慰,也同樣和GID患者不同。
 

[1] Domenico di Ceglie,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ritish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 53 (1995)
 
[2] Drummond, Kelley D. et al., “A follow-up study of girls with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4(2008): 34-45
 
[3].Green R, Roberts CW, Williams K, Goodman M, Mixon A (1987) Specific cross-gender behavior in boyhood and later homosexual orientation. Br J Psychiatry 151: 84-8
 
[4] Devita Singh, “A Follow-up study of boys with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PhD diss.,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12).
 
[5] Bell, A. E, Weinberg, M.S., & Hammersmith, S.K. (1981). Sexual preference: Its development in men and wome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6] Kenneth J. Zucker and Susan J. Bradley ,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and Psychosexual Proble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5
 
[7] 吳庭亮主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 (香港:明光社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