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六合彩造勢?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6/05/2011

曾經有財金界人士如此說:「香港是一個最易集資的地方,因為人心易被消息所鼓動。」從一億元派彩的六合彩來看,所言非虛。

上周五的六合彩,最後投注額達342,962,710元,比上期的總投注額159,101,978元還要高一倍,是歷來最高的投注額,可最後的派彩,由頭獎到七獎,都不是歷來新高,即或從最功利的角度看,這次中獎的巿民沒有特別多賺。惟報章報道,有人為買六合彩,從內地走來香港一轉,又有人獨留子女於家中不顧,有人甚至由新界走到港島士丹利街投注,只因那投注站曾有最多人中頭獎,是「幸運投注站」。

以前,十元八塊的六合彩,從來都只是「買個夢」,但今時今日,本金早就不是十元八塊。以今次的投注額計算,平均每個香港人的投注額近50元,才能勉強湊夠此數。有些動輒一擲千金的賭徒,選好幾個心水號碼後買「複式」,也有些人索性全部買電腦隨機抽出的號碼。馬會之前加每注的費用,「谷」大多寶獎金,成功將賭風燒旺。根據馬會的紀錄,近幾次投注額都是頭獎派彩的兩倍,可見只要投注額夠高,巿民自然乖乖發橫財夢,排隊入場。

明明是機會微乎其微的橫財,為何能成功吸引出名「務實」的香港人發夢?傳媒可謂「功不可沒」。從第一天就以「全城瘋狂」為標題開始,一路為馬會開路,不斷寫一億元的吸引,更走訪不同地方,由記者問巿民:「中咗一億會點用?」變相教導青少年、小朋友學習六合彩的「好處」。

到開彩前一天有報章更以「你買咗未?」為標題,彷彿這世界就只有買了六合彩這個夢想,和沒有買六合彩的兩派人。同時有報章訪問大批相士、明星,請他們說出幸運號碼,結果當然每個人的「心水」都不一。攪珠前的電視新聞更將瘋狂的排隊情況當作城中熱話般報道,又將事件正常化、娛樂化、盛事化,將之與平常的維園行年宵,農曆新年煙花,甚至是長洲搶包山般,做投注站現場報道。

即或中獎之後,全城的焦點仍然落在其中一個頭獎得獎者身上,頭版一天一天賣,又說可以結婚回鄉,繼續大賣夢想,至於落空的人,望着別人夢想成真,也替他們開心,於是夢想繼續被「製造」和「生產」,沒有人會關注輸家總比贏家多,因為他們相信,「夢」總有一天會成真。

可是當中有多少人會去思想,如此參與六合彩,隨時隱藏一個個炸彈?有前線戒賭機構就承認有個案因為中了六合彩,之後就沉迷賭博,最後輸到「爆煲」而尋求協助,當天多個機構向新聞界發稿,要求遏止賭風,但盛事風一吹,誰能擋得住?

如此賭風,一年來兩三次,香港人「發橫財夢」的文化論述,就植根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十分可悲的。究竟香港政府何時才做回他們「不鼓勵賭博」的政策,還是「不鼓勵」只是「隻眼開隻眼閉」的同義詞,政府根本無想過要去監察賭風?適逢今年馬會要就六合彩續牌,政府和博獎會是時候要考慮,究竟應怎樣遏止現時過盛的賭風了。

曾經刊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