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速度‧空間
燭光網絡 55期 (p.4)
4男1女初中生集體性交[1]、未夠16歲人士懷疑在濫藥後進行兩男一女性行為,過程更被人用手機拍下等[2],再加上近期涉及青少年的「索K」濫藥事件[3],這些「性‧毒」問題,難免令人對青少年搖頭嘆息失望。但我們又能否走多一步思考,是甚麼因素引致這些情況?這些事件又會否是冰山一角?或會否令大眾對青少年產生了「以偏蓋全」的效果?其實青少年怎樣看生命倫理價值這些東西呢?最後,可以做些甚麼幫助建立香港的青年人呢?希望以下的兩篇訪問能夠給予讀者一些啟發和對現今青少年有更多的了解。
Yvonne:價值觀底線不可因大洪流而調低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學校社會工作部 協調幹事 姚友蘭姑娘(Yvonne)
「初中同學較著緊的是朋友(友情、友誼),反倒不是性或男女關係。因為從小學升上中學,離開了自己的母校,到了一個新環境,要有番自己的『位置』,要有人認受、認同自己,俗一些便即是『埋唔埋到堆』,文雅一點便是有沒有一群適合自己的朋友。若果『埋到』,便有安全感。」
另一方面,姚姑娘發現新世代年輕人是一個「咩都要快、靚、正」的世代,而這個現象正年輕化。「咩都要快」反映出青少年人難以有時間坐下來靜靜地分析、思考,遇上問題時便會直接問對方給予答案,這種情況不論甚麼Band的學校也可見。
價值取向方面,到了高中,從朋友關係、友情等轉向多元化 ― 金錢、學業、男女關係、性、友情(仍保有一席位)等等。至於家庭關係是否愈趨淡薄?很難說,但無可否認,「朋友」的拉力十分強。
從友情到性?
但無論初中或高中,比起從前,姚姑娘發現現時青少年是更容易接受性關係。有些青少年是嘗試從性關係中找到真愛,但更多青少年是抱著玩的心態發生關係。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性關係亦是尋求成就感的其中一種表現,就有如上網打機一樣,而兩者的共同點都是「快」。相反,「正路」的尋求滿足或成就感的途徑,例如讀書或運動,需要時間和精神投入,但成功機會低。不過,亦有同學向姚姑娘表示他們亦很擔心現今性隨便、甚麼「戀」也可以、男女關係開放等的情況,害怕慢慢地被同化。
姚姑娘認為在校內的工作會繼續做,須持守的價值觀底線不可因為外間的大洪流而調低,例如對性行為的看法、尊師重道、孝順父母等,但另一方面,亦要設身處地與青少年一起去面對問題,幫助他們分析、給予可行意見、讓他們表達,並非高談闊論,「得個講字」,這樣價值理念才會植根於青少年的心中。在學校環境內要幫助青少年探討並建立價值觀,最理想的是幾個人走在一起,並需要有一個人在當中帶動討論,在「碰碰撞撞」下建立出來。
在這個訪問中,姚姑娘用了「空間」一詞多次,有時指時間,有時指思想空間,有時指「長、闊、高」的實際空間,但無論是指那個定義,在現今香港,對青少年來說,空間可說是奢侈品,但這亦可能是問題核心所在。至此,筆者在思想:給予空間會否是幫助青少年人建立價值觀的方法?若透過給予空間這方法建立青少年,香港又會有甚麼失去呢?最後會是得不償失還是水到渠成呢?
Ted:做青年工作,青年人比社工更優秀
協青社 蒲吧 督導主任 譚仲凱先生(Ted)
對於青少年人生態度,Ted認為:「個個都不同,例如一些有黑社會背景,甚至是『大佬』,但卻十分孝順,所以可說是無奇不有。」
「其實現今的年青人很『叻』,我還記得那時剛剛出來做社工,甚麼都不懂,有次接了個年青人回中心,見他很倦,眼很紅,一眾同事便猜他多久沒有睡。當時有一個在中心工作的年青人(在協青社稱之為『PA』),他並不是社工,但他看見那個接回來的年青人便告訴我:『他不是在睡覺,而是食了大麻。』後來得知他估計無錯,之後更體會一件事,便是如果做青年工作,其實青年人比社工更優秀。
青年人其實大部分都很能幹,只是沒有機會發揮。他們的價值觀是希望幹些別人會認同的事情,但那些事卻未必是他最勝任的事情,最後便產生矛盾,社會亦不歡迎那些行為,張力便從而出現。協青社的同工就是希望能夠解決『卡』在青年人和社會間矛盾的沙石,做法便是讓年輕人真正勝任的一面展示出來。」
有沒有發現現今青少年特別著緊某些事物?「其實青年人和成年人一樣,都喜歡吃喝玩樂,例如有人覺得現今青年人很喜歡錢,但其實成年人比他們更喜歡錢;若果說青年人喜歡搞男女關係,成年人比他們更喜歡;若果說青年人很著緊朋友關係,成年人亦是如此。青年人和成年人最大的分別在於取得或達到目標的方法和次數,而非目標本身。當然,與成年人比較,青年人大多無後顧之憂(如家庭或經濟負擔),所以在達到目標的過程裡能去得更放及次數更頻密。」
「學校和家長對建立青年人十分重要。青少年人藏著很多潛能,但為甚麼每天返學,仍沒有人覺得這個年青人能幹呢?甚至乎成績表上『滿佈大過』,優點全無,而當這個年青人來到協青社便能夠表現他能幹的一面,例如『整成張凳出來』,這現象其實十分值得深思。若學校能夠更全面地去看待一個人,而非只著眼於學業,及『讀書叻才有資格談興趣』,我相信這樣會對青年人的成長十分有幫助。至於家庭和家長方面,我不認為家長們需要很『in』,一定要去學懂打機或唱K,反倒是多些關心子女,知道他有甚麼強項,真心地讚他『叻』之處,這樣做,關係便自然可起來。」
協青社的青少年工作其一特別之處是他們會讓一些在機構內工作一段日子的青少年輔導其他青少年,某程度上正與姚友蘭姑娘的訪問提出的一點―「青少年最需要的是朋輩認同」遙遙呼應。無獨有偶,訪問中,Ted與YMCA姚姑娘的見解相近,有數次提及應給予年青人多些「空間」發揮其潛能,看來在建立年青人的「工程」中,在寸金尺土的香港,「空間」的確是最需要、最重要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