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政策遺棄的夾心家庭

沈雅詩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2/01/2012

「我們這類家庭,也該算是N無人士罷,既不是業主,又不是公屋住戶,亦沒有領取綜援,好像甚麼『甜頭』也沒有我們的份兒。」鄧先生語帶無奈地說。

40多歲的鄧先生,是香港典型的夾心階層。他是一名維修技工,太太則任職文員,夫婦二人靠著每月合共19,000多元的薪金,養育兩名分別就讀中二及小六的兒子。其中10,000元的租金支出,便佔了他們入息的一半。

鄧先生慨嘆︰「我們的收入,剛剛超過申請公屋的入息上限,又沒有本事買樓,唯有迫著捱貴租。除了租金,我們還要供養父母,又要支付保險費、水電煤雜費,七除八扣後,實際上只剩下5,000元去應付一家四口平日三餐,以及上班上學的車費。」

此外,教育開支,亦一直把鄧先生壓得透不過氣來,惟他慶幸,最「黑暗」的日子,總算熬過去了。「當年幼稚園沒推行學券制,我兩名兒子又曾經同一時期入讀低班和高班,單是交學費,每個月便花掉5,000多元,真要命!」不過,鄧先生現在卻要面對其他難題,包括要自掏腰包購買年年漲價的教科書。

他指出︰「以前我們讀書的年代,還可以買舊書,但現在教科書幾乎年年改版,家長根本就沒選擇,一定要買新書,對於我們這些申請不到書簿津貼的夾心家庭來說,真的很吃力。」

鄧先生不諱言,沉重的經濟壓力,也會影響家庭生活的質素。他解釋,因為沒有閒錢消費娛樂,莫說去主題公園,一家人去戲院看電影也少之又少,生活相對單調枯燥。

今年是選舉年,鄧先生最希望特首及立法會議員,可以想想法子幫助香港一群正在掙扎求存,被政策遺棄的夾心階層。「長遠當然是希望調高申請公屋的入息上限,讓我們有個安樂窩,但即使成事,公屋輪候時間也要好幾年,因此如果能夠給予私樓租戶一些津貼便好了。另外,我也很支持15年免費教育,更希望政府可以替家長出頭,打擊教科書商壟斷的局面。」

話你知

很多西方國家都已積極制定鼓勵家庭生育的政策,除婦女產假、男士侍產假、育兒假等,還有子女現金補貼、免費學前教育等。

例如在德國,誕下首名孩子,該家庭每月可獲發184歐元(折合約1,800港元)津貼;第二名孩子出生後,每月會多獲發184歐元;誕下第三名孩子,則每月額外多給190歐元(折合約1,900港元);第四名及更多孩子出生的話,每月會再添215歐元(折合約2,100港元),有關的津貼,可享至孩子18歲,如屬全時間學生,更可延長資助至25歲〈但若孩子每年從其他途徑得到的收入超過8,004歐元(折合約80,000港元),父母便喪失有關資助〉。

此外,不少國家都有提供免費的學前教育,例如澳洲的西澳大利亞州(Western Australia)、塔斯梅尼亞島(Tasmania),更屬於強制性的,即所有兒童都要接受學前教育。而盧森堡亦同樣實行免費兼強制的學前教育政策。
 
*資料來源︰主要來自各國官方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