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的「沒女」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10/09/2014

「沒女」這個詞語因一個電視節目《沒女大翻身》,成功植入本地,並成為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生活於大都市中,我們生活即使不算富足,溫飽也普遍不成問題。然而我們的著眼點,往往是我們欠缺的,多於我們所擁有的。就以《沒女大翻身》為例子,電視台為了製造極端效果,幾位女士被扣上多個「沒」的帽子,同時也配上不同的稱號如懶蟲、惡女等。但撫心自問,難道我們沒有一刻的懶惰或兇惡嗎?只是我們向人介紹自己時,會傾向把長處、優點等美好一面說出來而已。同樣,她們或許「沒有」很多東西,但亦「擁有」不少特點 (起碼勇氣過人),相信只是節目中沒有描寫出來。

此外,節目中有不少自稱專業人士對參加者的形象及性格進行改造,使她們成為自信的「美人」。然而,讓人憂慮的是這些專家所做的是否真的恰當?因為有心理學機構亦質疑節目中的臨床心理學家的手法不當,有損業界的專業形象。另外,當一眾參加者按專家指示而改造成吸引的外表及性格時,其實這是否她們的真正需要?即使她們因改造而感到滿足,其實亦只是讓她們符合外間對女性的期望,最後她們亦只是由一個困境踏入另一個困境,繼續活於社會定型下。

類似《沒女大翻身》的真人騷不時為人詬病,被指為提高收視而忽略對參加者影響,更曾出現參加者因害怕醜態見於人前而自殺。[1] 現時該節目中參加者的性格、行為也被人大肆批評。其實每個人的性格特質,與其生活背景經歷有莫大關係,當我們認為別人性格奇特時,或許我們在別人的困境下生活,也會有一樣的性格。當我們看到身邊一些不可愛的人時,不要立刻想到如何「改造」他們,而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去關懷他們,與他們同行,鼓勵他們尋找屬於自己的理想,創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和電視製作人一起「消費」他人的缺點,將別人的的不足當成茶餘飯後的笑話。
 

 


[1] 〈《沒女》真人騷 助翻身?助收視?〉,經濟日報,A30版,2014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