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出來,由不得我…

── 生命倫理錦囊 第32期
陳永浩、吳慧華   |   陳永浩 (恒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 、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29/12/2017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在以往的世界,「行」很多時主宰了人的生活:一個人「不良於行」,不僅反映身體的狀況,更影響日常生活。而「遠親不如近鄰」同樣也反映出距離與人們生活相處中的微妙關係。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中,要「行出來由得我」,從來都是個大挑戰。事實上,不論古今中外,世界各個文明大國,無不以發展交通為其重要的基礎建設:不論是古羅馬的大道(因此出現『條條大道通羅馬』的諺語),[1]還是埃及的運河與道路建設,就是在古代中國,既有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近年中國政府正正將此「復活」為『一帶一路』計劃),南北通航的大運河,驛站建設等,無不旨在令人民聯絡暢通,使政令傳達,也促進了貨流經濟的交通。[2]

 

踏入現代社會歷史,交通發展更是改變這世界的關鍵。蒸氣火車和鐵路的發明,促成了人流與物流,帶動了世界經濟發展。如世界上首條營運成功鐵路——英國利物蒲至曼切斯特鐵路,就是連繫由當時工業革命最重要的兩個城鎮。[3] 加上建設了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為以往不可能跨越的航運帶來突破,整個世界就此互聯起來——除了正面的使世界經濟蓬勃發展,也帶來可悲的故事:就如近代中國,因著世界航運發達,連帶衍生出「賣豬仔」海外勞工的風潮,多少那年代的華民勞工,就此「行」到舊金山(今日的美國三藩市)和新金山(即今日的南洋地區)打工賣身,有的落地生根,甚至客死異鄉,有些則可以衣錦還鄉,建成了今日如開平碉樓等世界文化遺跡。[4]

 

「行出來」的大希律王

 

在聖誕節時,很多人都會紀念耶穌基督降生,當中少不了的情節,就是當時在位的希律王,也得悉在伯利恆出生的耶穌基督,於是便向東方博士打聽,聲稱要去朝拜耶穌。不過希律王卻被博士們「出賣」,在怒火中下令盡殺城中嬰孩。當時瑪利亞和約瑟一家,因著天使的提醒,帶著耶穌逃到埃及而避過一劫。這除了是從神而來的保守,也實在有賴當時已經連通埃及和中東等地,相當發達的道路網絡。[5]

 

事實上,這位只在新約聖經中曇花一現的大希律王,可是一位厲精圖治,努力大興土木的皇帝:撇除他殘暴的管治外,他的確是一位甚有成就和優秀的君王和建築師。他在位時為猶太人建造了許多建築和設施,如重建了耶路撒冷聖殿,甚至比所羅門王的第一聖殿更加輝煌。

 

他甚至「無中生有」的建成了該撒利亞海港(Caesarea Maritima):猶太地沿岸本來地勢平坦,並不適合建設海港,但希律王特地以大石,混凝土塊等,建造出當時最大的人工海堤,使之成為區內最大的海港,將猶太全地與當時的先進世界(如希臘,羅馬,埃及等地)連結起來。大希律王更完善了該撒利亞的海港建設,為了向海港提供食水,就建設深入內陸的雙層引水道,該撒利亞更設有劇場、跑馬場和亞古士督神廟,成為當時地中海繁榮的城市,也是當年羅馬政府統治巴勒斯坦的政治中心。[6]

在新約經文中,門徒腓利及彼得,都曾到此傳福音(徒八40;十1, 24),而使徒保羅的佈道旅程也曾以此為進出巴勒斯坦地區的口岸(徒十八22;二十一8)。[7] 由此可見,因為「行」的方便,這裡就成了傳福音的前哨基地了。

 

時至今日,世界看來已經是「無遠弗屆」了:但其實,全球仍然有21億人口、6,659個族群為福音未得之民:「未得」的原因中,除了政治,文化等因素外,交通難以到達也是主要的原因。[8] 由此可見,「行出來,由不得我」仍是今日社會的大問題。

 

 

「行」的信仰反思

 

每一天,甚至每一個小時你都要作出選擇,你如何選擇讓你繼續行在光明之中,還是行在黑暗之中。

 

You make choices every day and almost every hour that keep you walking in the light or moving away toward darkness.                  

H

對現代人來說,衣食住行中的「行」指到行走又或是交通的配套。衣食住行,又或加上娛樂是一個人的基本需要,行在香港是方便的,但卻不舒適。大家都不難發現香港人多車多、繁忙時段港鐵車廂超級人擠人、坐巴士容易遇上塞車、駕私家車難以找到位置泊車、在某些地區,行人寸步難行的情況亦相當嚴重,假日更是人山人海。對於工作地點與居住環境相距甚遠的人來說,更體驗到在行這方面消耗了不少精力。

 

「行」基本上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事情,大家如何選擇交通工具,或打發交通途中的時間卻各有不同,同樣,如何面對在行程中所衍生出來的無奈、掙扎、磨擦,甚至衝突,也有不同的做法。行程中容易遇上的掙扎有可能是當你疲憊的時候,剛巧遇上比你更有需要的人上車並站在你的旁邊,然而,你的疲累卻是非常真實的,這種情況之下,讓座還是不讓座,真的教人煩惱?因為空間過於擠迫,人與人發生肢體碰撞有時在所難免,如何處理那種不自在或厭惡的情緒,是一門功課。遇上車廂內乘客因爭位,初則口角繼而動武的情況,又如何自處?以私家車代步的人遇到有人超速,差點釀成交通意外,當事人會開口大罵司機;一整天心情不佳,怒氣沖沖;還是很快便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冷靜下來繼續快樂地度過一天?

 

人生的修練場所,其實不一定是職場或家中,這些看似比較重要的地方。人也不必只是透過與上司、下屬、同事、鄰居、朋友或家人之間的相處才需要順著聖靈而行,從而結出仁愛、喜樂、和平及忍耐等聖靈的果子(加五16-22)。每一天在路上遇到甚麼人,發生甚麼事情,都給予我們機會去反思自己處於甚麼樣的狀態。

 

耶穌的比喻中曾提到一位撒瑪利亞人在路途中所發生的故事(路十33-35)。這位撒瑪利亞人可能是一位商人,所以即使撒瑪利人與猶太人向來不和,他也必須到猶太人的地區去。[9] 這次路途對這位撒瑪利亞來說是很特別的,因為他遇到一個被人打得半死的人(路十30)。

 

從外貌上,在路上躺著的受傷者既沒有衣服又滿身傷痕,很難讓人分辨他到底是甚麼種族(路十30、34),按常理來推測,這位傷者躺在猶太人的地方,只可以說他是猶太人的機會率比較高。是否因為他來歷不明,以致換來兩位猶太人對他視而不見?是否因為從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這條路本身便是危險四伏,所以他們不敢停留?[10] 這兩位猶太人是宗教領袖,一位是祭司,一位是利未人,他們有可能以為這位傷者已經死亡,如果他們在執行重要職務之前接觸了死屍,便不能馬上「開工」,需要先用紅母牛的血潔淨自己一番(民十九1-13),這可是把重要的事情耽擱了。祭司和利未人是從耶路撒冷出發,下到耶利哥(路十31-32),很自然排除他去耶路撒冷「開工」的可能性,那麼他們是害怕危險,還是如大多數正常人一樣……嫌麻煩?

祭司及利未人看見了傷者,從旁邊走過(路十31-32)。難道撒瑪利亞人便不害怕危險嗎?他可是被猶太人所看不起的撒瑪利亞人,而如果他真的是一名商人,因為身懷巨款,甚至可以為傷者付上居住費用 (路十35),不是更容易成為強盜偷襲的對象嗎?他不是在生意結束時才遇到傷者,他把傷者送到旅店,自己再去處理事情 (路十35),為甚麼這位撒瑪利亞人願意救助這位半死的人,為他付出時間及慷慨解囊?耶穌告訴我們,因為他對傷者充滿了極大的憐憫 (路十33)。

 

一位律法師試探耶穌要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路十25)。這位律法師一直都知道愛神愛鄰舍如同愛自己是律法最大的誡命 (路十27)。他為了証明自己有理,希望耶穌為他清楚界定「鄰舍」的定義,這樣,好顯出他自己已經達到愛鄰舍的要求,因為古代猶太教典籍可是吩咐人不要幫助罪人的(便西拉智訓十二1-4),可見根據律法的要求,他並不需要對每一個人都伸出援手。[11] 先不提這位律法師試探耶穌這行為是不對的,這位律法師咬文嚼字,希望正確地行出律法,在當時是理所當然的事,只是耶穌被他詢問之下,打破了他的如意算盤。神所設的律法,並不是徒有形式,而是有更深刻的意義,愛本身並不能出於計算,而愛的對象也不該一開始便被劃分清楚,所以人不能自製框架,用律法去規定自己所願意表達的愛。或許,祭司及利未人也有這種框架,所以沒有對傷者施加援手,反觀撒瑪利亞人,他單純地出於憐憫,所以救了傷者一命。

 

今天我們不必受舊約的律法限制,但我們卻受其他東西限制。在繁忙的香港生活,時間對我們來說變得寶貴,冗長工時的壓力讓我們的身體變得軟弱;經常聽到騙子騙財的新聞,讓我們不得不武裝自己,讓我們不容易相信他人。面對要愛人如己的挑戰,我們有時是無力的,或許,我們需要承認自己的不足,需要依靠聖靈,願意行在聖靈中,讓聖靈結出屬靈的果子,也讓聖靈幫助我們分辨不同的處境,不必陷入危險或試探中,可以好好地學習愛自己及愛他人。

近年「虛疑真實」(VR)技術發展越來越成熟,當有一天,虛疑世界比真實世界更真實,這會是甚麼一回事?對我們的社會和信仰會帶來甚麼影響?

 


[1] Ray Laurence, The roads of Roman Italy: mobility and cultural change. London: Routledge, 2011.

[2] 相對有趣的是,在南美洲的印加民族:他們雖然有極之發達的道路交通系統,也有傳奇性的「風螺信使」制度用作政令傳遞,卻沒有車輪或「運輸工具」的概念,運輸多以步行或動物軑運方式達成。參 Discover Peru: Inca Roads and Chasquis. URL: http://www.discover-peru.org/inca-roads-chasqui/

[3] 比爾.勞斯(Bill Laws),古又羽:

《改變歷史的50條鐵路》Fifty Railways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History. (台北市:積木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7)。

[4] 參香港電台電視部:《華人移民史》。這個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的紀錄片,共製作了「下南洋」、「金山客」、「渡東瀛」及「闖拉美」四集。

[5] 聖經考古:《聖誕節故事:大希律王vs小孩耶穌》URL: http://www.marksir.org/2012/12/vs.html

[6]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aesare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URL: 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Caesarea.

[7] 聖光聖經地理資訊網:《該撒利亞Caesarea/Caesarea Maritima》URL  http://biblegeography.holylight.org.tw/index/city?id=60

[8] 基督教論壇報:《全球21億人口、6659個族群為福音未得之民》URL https://www.ct.org.tw/1282249#ixzz52XjE1PT4

[9] Joel B. Green, The Gospel of Luke: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1997), 431.

[10] 達雷爾˙博克著;古志薇、蔡錦圖譯:《路加福音》國際釋經應用系列42 (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8年),323。

[11]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