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將兇徒變作風雲人物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29/05/2014

台北捷運砍人案發生後,不少報道也有跟進此事,更有傳媒發掘及詳細報道兇手的背景及經歷。然而,他們是否想到這樣報道不但對讀者沒有半點好處,兇手更會為此感到「如願以償」呢?

不少人也希望一舉成名、或令全世界知道他的想法、困難,甚至冤屈,而對於一些想法極端的人來說,若果不能從正途得到關注的話,就會選擇以不當行為來得到注視。當兇手若真的如報道所言般生活孤寂、空虛,但因傳媒報道而得到高度關注,成為風雲人物的話,這不正正是兇徒所期望的結果嗎?既然這樣,另一些自覺與兇徒際遇相似的人看到報道時,也大有可能模仿整個過程去引人注目。這種模仿效並不是危言聳聽,現在台灣已出現不少類似的網絡留言,警方亦因此提高戒備,不少民眾更因而避免乘搭捷運。這不禁令人慨嘆,傳媒何必為了吸引讀者而助長兇徒的氣燄,令市民面對更高風險?看看日本媒體於報道311大地震時,也努力減少報道煽情或令人恐懼的內容。不論天災或是人禍,媒體的責任除了報道有關事件外,他們亦要留意是否會令公眾出現不必要的恐慌或羊群效應。

另一方面,報道的標籤效應也讓人憂心。一個人的性格背景是複雜的,放大其中一兩種特徵去提出質疑,對其他有類似特徵的人並不公允;更何況現時未有證據顯示兇徒的性格特徵與案件有直接關連。而報道強調兇徒寡言、喜愛電玩,但類似情況相信也大有人在,用這些特徵來推斷案件發生的原因也實在將問題簡化,只會令有類似特徵的人感到冒犯或擔心被誤解。難道兇徒富有、成績優異也要用來標籤嗎?更重要的反而是藉着事件,讓我們去反思對身邊的人關懷是否足夠,並多了解一些與我們似遠還近的人。

而在網絡世界內,我們也能負起本身的責任,不去推高兇徒的人氣,不轉發與兇徒相關的新聞。對於一些支持兇徒做法的專頁,與其對罵也正中其下懷,反而檢舉更為有效,對壞孩子的搗蛋行為,有時故意忽視比大吵大鬧更能令對方收斂。只要提高大家的警覺,並善待及多關心我們身邊的人,不必要的恐懼就會被關懷驅走。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9/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