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願新造的人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8/09/2011

基督徒與同性戀者同行,聽起來好像是天方夜譚,又或者就是要「輔導」那位同性戀者必須要變回異性戀,否則就與「基督」無份。惟在基督教的圈子中,其實有不少關心同性戀者的團體,並非以改變同性戀者性傾向為目的,而是僅以「同行者」的角色,協助這群受傷的人,走出負面情緒,重過恩典與真理並行的人生。

同性戀的生活,比一般人所受的歧視、排斥為多,加上圈中不斷的愛慾關係,容易令人受傷、迷失。新造的人協會創會董事陳家良牧師說:「我們在輔導、牧養的過程中發現,部份人經歷過同志圈中的離離合合,感到很受傷、很辛苦,因此萌生離開這個圈子的念頭。」
 
同志不再找同志,跟歷盡滄海的異性戀者要持守獨身一樣困難。陳牧師說:「他們求助無門,因為同志群體只會肯定同性戀,所以我們就覺得需要成立一個團體,讓有共同的背景和目標的人,可以分享,彼此支持。」當時陳牧師跟一班成功離開同性戀生活的人士,加上輔導員、牧者、社工等,就組成了「新造的人協會」。

引導不同思考方向

那時約在2004年,機構成立後,提供了一條熱線,這成為他們與求助者的一度門。過來人輔導員小強(化名)說:「求助者可以從網絡、電話、甚至不同的方法接觸到機構,我們會回電,嘗試了解他的需要和期望。我們通常會做一次輔導,了解他的信仰,對自己性傾向的看法,以及他的個人意願,並提供短期的情緒支援服務。」
 
小強強調,這個短的「情緒支援」,可以短至一節,之後會視乎情況和他的意向作出轉介、入組等跟進。小強說:「因為我們主力做同行的工作,如果他情緒明顯有問題,我們會介紹他給不同的輔導機構,到有天他情緒穩定下來,有心力去談論性傾向的狀況,才考慮入組。」
 
所謂入組,分兩個部份,首先大部份組員會參加一個名為導向小組課程的新人組,過程中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情況,以及認識自己的身份。小強說:「我們當中很多人想探索同志的出路,一齊思想該怎樣做,我們的課程會給他不同的方向思考,當中有人會發現原來自己要處理性沉溺,又有人可能要重新建立自我形象和身份定位。」

學習定立友誼界線

完成課程後,如有一些決定離開同性戀生活的人,他們可選擇繼續參與生命更新小組。生命更新小組通常以六、七位同性成員組成,隔週聚會,內容有分享,靈修,規劃人生,處理情緒及情慾等。小強說:「這個組的目標好清晰,就是讓參加者能在自我認識和同性異性關係上成長。」
 
雖然小組活動聽起來像一般教會團契聚會,但對這群「新造的人」來說,同性開組已經是試探。小強說:「有時同志面對同志,好易就以性行先,所以我們鼓勵他們學習為自己定界線,透過小組成長,過討主喜悅的生活。小組運作初期我們會邀請他們簽下約章,承諾這個小組互相建立,過純友誼的關係。部份成熟的小組到後期,會自發搞活動,變成一家人般親密。」
 
過程中,有組員失腳,亦有人持守聖潔,有人甚至嘗試與異性拍拖、結婚。小強強調,選擇與異性拍拖、結婚的人不多,過程中有各種困難,但組員很尊重各人的選擇,一同分擔。隨著這幾年已婚的組員增加,機構在近兩年還成立了伉儷小組,每月一次聚會,他笑言:「我不清楚成效怎樣,但我們的『生仔率』很高呢!」

「新造的人協會」幾個主要的小組類別
小組名稱 對象 小組目標和內容
導向小組課程 同性戀者 建立個人身份,過來人分享,聖經的分享,處理個人情慾
生命更新小組 自願學習離開同性戀生活的人士 透過學習有界線地認識和分享生命,建立同性友誼,互相扶持
盼望組 同性戀者家人(櫃父母) 處理情緒,認識同性戀,改善與同性戀家人的關係
伉儷小組(後同性戀婚姻) 離開同性戀生活之後並與異性結婚的伉儷 培育婚姻關係,提升對談的質素

(資料來源:「新造的人協會」過來人組長和輔導員)

幫助櫃父母減輕罪疚感

子女是同性戀者,作為父母反應差別很大。有父母可以處之泰然,亦有父母可能內疚自責,擔心子女的成長,怕他們有性病,又會以為是自作孽。新造的人協會特別為這批家長組成「盼望組」,透過互相分享與同性戀子女相處的成功經歷,學習愛和接納子女的同時,又不須勉強自己認同他們的行為。
 
現時坊間大部份的輔導方法都會鼓勵家長完全接納子女同性戀行為是健康和沒有問題的,惟不少家長參加過這些輔導後,仍然無法認可子女的行為,於是不自覺給自己背負「不接納子女同性戀是健康」的罪名。
 
小強說︰「我們認為要把人和行為分開,所以會跟家長說明,不能強迫子女改變性傾向,這就好像人的性格一樣,很難改,因為你愈迫子女,他們只會愈對抗,後果嚴重。」
 
他續謂,「盼望組」強調「愛護自己、靜心認識」,即透過暢所欲言的分享,疏導家長的情緒,並交流可以如何在互相尊重的原則下,與子女和睦相處。事實上,「盼望組」是有果效的,不少家長組員都反映減少了罪疚感,因為他們肯定了自己的立場,明白不接納子女的同性戀行為並非「罪行」,只是,他們都願意繼續愛護自己的子女,對孩子終生不離不棄。

其他輔導機構

除了新造的人外,香港還有一些基督教機構為同性戀者提供服務,亦有個別輔導員願意為同性戀者解困。他們雖然都不願透露姓名,但大家均認為基督教機構的輔導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處理心靈創傷,而不是性傾向。
 
有處理性創傷後遺的性治療師表示,不少兒時受性侵犯的青少年長大後較易有性傾向的問題,從而產生不同的情緒問題,不過性傾向往往不是輔導的焦點,重點是如何接納自己的生命,好讓性傾向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份。
 
另一位基督徒輔導員則表示,無論接受輔導的人是否同性戀者,他們均一視同仁。他說:「要繼續在同志圈中度日也不容易,要面對的情緒和問題同樣多,我們不會因為他是所謂的『不會改變』的同志就不理他們。有時好多人在性、愛方面跌倒,向我們尋求協助,我們也不會特意去問他伴侶的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