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 娛樂至死方休
燭光網絡 97期 (p.8)
我們在免費電視台看到的節目類型都不外乎以下種類:遊戲節目、清談節目及真人SHOW節目。自八十年代開始,無綫的強項就是將外地的綜藝節目改頭換面,包裝成香港通俗文化版,並價廉物美地製作節目,實質就是山寨出品。[1] 然而,同樣的方式,在全球化的社會,已經不合時宜。
網絡世界 打破語言隔閡
自從網絡普及,我們已可在網上觀看世界各地的高水平節目。縱使語言不同,但有心的網民已翻譯相關節目並配上中文字幕,放在網上讓人觀看。如韓國的《Running Man》、日本的《矛盾大作戰》,以至內地購買外國版權而製作的《中國好聲音》及《爸爸去哪兒》等,這些都是製作嚴謹的節目,[2] 可惜在面對這些高質素的節目時,無綫卻只將它們重新包裝並「改頭換面」成自家的節目。她只是不斷重複舊的成功模式,直至令人生厭為止,當中以《獎門人》重複程度,最令人咋舌。[3]
舊瓶新酒的綜藝節目
觀眾除了指責無綫抄襲外,更認為她連抄襲也欠缺誠意——這是最令人失望的地方。內地不少節目,與無綫同樣也是買了外地節目內容的版權,之後自行製作,但內地就投放大量資源,每個細節一絲不苟,使節目除了有原來的味道,更加入本土的特色,令節目錦上添花,反觀香港,縱然購入同一節目的版權,但卻只以得過且過的態度來製作;就算有所謂的「新」節目推出,卻原來只是舊瓶新酒,最後根本也是了無新意,慳水慳力,重複又重複的舊作。[4]
環顧世界各地,綜藝節目從來也不只是訪問明星,遊戲節目也不是只有藝員才可以參與。無綫最「有特色」的節目可能就是宣揚風水、靈異的節目,可謂長做長有。至於其他探索科學、大自然、生命等題目的節目,往往不是包裝成娛樂性的節目輕輕帶過,就是將文、史、地理、科學等話題瑣碎化,變成「有趣小貼士」式節目,最後社會整體的民智,沒有因為看電視而被提升,而是變得反智。
莫忘社會責任
綜藝節目,本來既能提升民智,同時又能娛樂觀眾。綜觀世界各地電視台在製作這類節目時,多在知識和娛樂中維持平衡,令社會更進步。可惜香港的電視台,卻抱著娛樂至死的態度,忘卻了基本的社會責任,只是為了填滿每日24小時的製作需求,製作大量反智的節目。傳媒的失職,只會變相令社會下沉。當電視台在慣性收視的強勢下,以為觀眾只是任由魚肉的熟客,早晚也會被熟客頭也不回地唾棄。
[1]
〈爸爸去哪兒 漂亮的抄襲〉,《逆嘶亭》,2014年1月9日,網址:http://gnimmm.com/2014/01/09/%E3%80%8A%E7%88%B8%E7%88%B8%E5%8E%BB%E5%93%AA%E5%85%92%E3%80%8B%EF%BC%8C%E6%BC%82%E4%BA%AE%E7%9A%84%E6%8A%84%E8%A5%B2/
[2] 陳強,〈TVB的最大敵人是老餅〉,《am730》,2014年1月16日,《am730》,網址:http://www.am730.com.hk/column-190680
[3]〈綜藝節目唔爭氣 悶蛋低智零創意 44%被訪者彈《 獎門人 》播到殘〉,《頭條日報》,2010年4月16日,網址:http://hd.stheadline.com/arts/arts_content.asp?contid=76302&srctype=g
[4]畢明,〈TVB執左佢啦〉,《蘋果日報》,2014年5月11日,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6257110/art/20140511/18715839